电话

020-955774

品牌建设范文精选

2023-11-29 品牌建设

  1.品牌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砝码。品牌是小企业到大企业的必需品,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目标是渴望在未来成为一个大企业。在这种目标的导向下,品牌建设便成了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有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只有极少数的中小企业能发展为大企业。竞争是残酷的,很多挣扎在市场底层的中小企业,无一不是在企业发展的路上遇到品牌发展的瓶颈,才恍然大悟,原来小企业也需要做品牌。因此真正持久的竞争优势往往来源于强势的品牌。

  2.企业品牌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培养顾客忠诚度。品牌可以提升企业形象表现为:首先企业品牌是公众持久不变的信任。品牌的持久效应可以使企业获利。品牌追求的是对消费者的一种锁定效应,是一种不变的信任。品牌能在消费者心中保持一种恒久不变的良好形象,如诚信、专业、为用户着想等,而这些都在为塑造企业形象服务,在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它能够为企业带来超乎寻常的利益。打造企业品牌是企业取信于社会公众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的基本原则。

  3.企业品牌建设有助于企业价值创造。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品牌的创立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目标。美国营销战略家里吉思·麦肯纳认为,最快地把有生命力的产品推向市场的企业存活的几率最大。因此,更多的企业家开始把打造品牌资源作为企业生存的基石,并把各种营销的活动与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塑造品牌形象结合起来,把品牌视为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拥有一个强势品牌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另一方面,品牌是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更是有形价值。因此,树立自己的品牌是目前企业管理中的当务之急。

  1.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意识淡薄。由于中国企业接触品牌概念时间不长,企业在品牌方面还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一是对品牌的长期价值与品牌的全方位的管理体系缺乏深刻的认识,不少企业的产品品牌空壳化严重;二是不少企业把建立品牌看作是一个短期行为,以为依靠短时间注入巨资进行“狂轰滥炸”式的广告活动,就可以建立起品牌,忽视了品牌战略的整体效益和长远目标,结果为企业品牌长期价值的建立埋下隐患。

  2.企业品牌定位缺乏文化内涵。品牌不仅仅是反映不同企业及其产品之间差别的标识,它还体现着企业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当企业开始建立品牌时,文化必然渗透和贯穿其中并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我国相当多企业的产品品牌没有深层、具体的文化内涵,品牌形象苍白、无个性,无法使消费者在接触品牌时产生应有的联想。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也就谈不上发挥品牌战略的强大力量。3.实施品牌战略缺乏法律手段的保护。实施品牌战略缺乏法律手段的保护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已拥有成熟品牌的企业缺乏对品牌的保护,导致品牌商标被出售,已拥有的品牌为合资企业吞并,驰名商标被外国企业抢注等问题。如日本企业抢注了“同仁堂”、“狗不理”。给我国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外商买下中国名牌,将它打入冷宫,置之于死地。二是我国企业外国商品倾销的意识薄弱,力度不够,致使大量外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的倾销给中国品牌造成了巨大损失。

  1.提高认识,强化企业品牌建设意识。目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立足发展,靠的是企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归根结底靠的是品牌竞争力。这就要求我国的企业高度重视品牌战略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深化,并倾向于购买有品牌的产品,只有拥有高知名度、高美誉度的品牌,企业才能赢得更多的消费者。因此,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占据市场的主动权,必须从提高对品牌战略的重要性的认识着手,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

  2.加强品牌的文化内涵建设,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品牌战略必须要有它的精神源泉和支柱——品牌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名牌产品的生产厂家推出的并不单单是产品,而同时包含着某种文化内涵和精神理念。名牌产品以自己的创牌理念,以自己的文化底蕴,唤醒消费者的潜在消费意识,吸引消费者的现实消费需求。所以,有文化内涵的品牌才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因此,企业要善于利用品牌的文化优势,将无形的文化价值转化为有形的品牌价值,使品牌的文化内涵带给品牌更高的附加值和市场价值,使品牌文化为品牌注入神奇的活力。如“红豆”品牌的“相思豆”寓意,深受中国人的喜爱。

  3.注重品牌的法律保护,为企业品牌建设创造良好环境。面对国内外市场不正当的品牌竞争,中国企业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和意识,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有品牌的合法权益。首先,企业要及时将商标登记注册,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名牌商标,并注意注册商标的有效期限。其次,企业应充分利用《商标法》保护自己的品牌,发现假冒商标和假冒名牌产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配合打假治理。当企业的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时,商标国际注册是寻求商标国际保护的必不可少的措施和有效途径。最后,面对国内外市场不正当的品牌竞争,企业必须善于利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等有关的国际公约,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品牌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品牌上看,一直以来,柳州市酒店业较为知名的酒店品牌有:柳州饭店、柳州宾馆等酒店。特别是被誉为“柳州国宾馆”的柳州饭店,作为柳州市第一家五星级旅游饭店,以其规范的酒店服务、先进的管理经验,树立了“柳州服务”的品牌,成为柳州市星级旅游饭店的标杆。其生产的“银柳”月饼享有良好的社会口碑,其烹饪的美食获柳州名小吃、名菜肴、名宴、风味食品等四项金奖,柳州饭店成为柳州市首家营业收入过亿元、税利超千万元的星级旅游饭店,占据较大的酒店市场份额。同时随着国际品牌“卡尔森”———丽笙商务酒店,国内经济连锁酒店品牌———如家快捷、汉庭、莫泰168、7天、宜家等酒店的纷纷进驻,加上规划中在建的风情港大酒店、金沙角大酒店、九洲国际大酒店、盛丰国际酒店(建设五星)、柳州东城华美达酒店(建设五星)、金绿洲戴斯酒店(建设五星),柳州市酒店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另外,从数量上看,截至2011年12月,柳州市目前共有788家宾馆,其中有35家星级宾馆,另有180家非星级宾馆和573家旅馆招待所。在不同类型的酒店中也存在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从结构上看,柳州目前星级酒店占4.4%,非星级酒店(含连锁经济型酒店)占22.8%,还有72.8%左右的酒店服务是私营无品牌旅馆,星级酒店所占比例较小。特别是中高端酒店较少,满足不了日益增多的境外游客和高端商务客人的需求。另外,从柳州酒店产权结构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酒店为国有酒店,酒店经营状况的好坏与其个人收入没有直接的关系,柳州酒店市场尚未形成完全竞争型的市场状态。从布局上看,柳州市星级饭店主要集中在城中区和柳南区(含已建和在建),柳北区和柳东新区星级饭店较少,特别是柳江县还没有1家三星级酒店,整体布局不合理。

  近几年,柳州酒店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规模上都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从柳州酒店的经营形式来看还是比较单一的。首先,从经营模式来看,柳州市酒店大部分采用单体饭店经营模式。这种单体饭店经营模式无法获得通过网络化经营实现的规模经济,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扩大营销渠道方面存在很大困难。其次,从经营产品的种类来看,柳州市酒店经营的产品品种单一,服务品种大多停留在餐饮、住宿、桑拿等项目上,缺乏特色和品味。再次,从经营的营销手段来看,柳州市酒店营销大部分还保留传统的营销方式,缺乏多样化和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如:网络营销手段不够发达。

  柳州酒店的规模扩大直接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压力。目前,柳州酒店人力资源存在这么一种现实情况:经营者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专业人员缺少系统的培训,专业水平较低;从业人员流失率较高,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技能差,操作不规范等。曾经有人对柳州星级酒店的评价是:有星级的设备,却没有星级的服务员。很多酒店宁愿花几百万元来改造硬件设施,也不愿花几万元来进行员工培训。这种现象导致柳州酒店专业化水平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酒店品牌经营。

  众所周知,客房入住率越高,利润就越高。一般情况下,酒店的客房出租率只要达到60%就能保证收益。但从目前柳州酒店的经营情况来看,客房入住率达到60%以上酒店约为50%,也就是说只有一半的酒店可以保本(详见下表2)。所以,单纯从酒店客房入住率就可看出柳州酒店平均收益水平不高。

  从整体上看,柳州绝大部分酒店规模都不大,经济实力较弱,市场的营销策划能力有限,酒店运营能力和服务附加值较低,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且大部分酒店是以单体的形式存在,没有形成规模,从而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同时,柳州酒店在文化建设方面泛化现象严重,市场定位不准确,缺乏文化和个性的内涵。

  品牌定位是酒店品牌经营的重要因素。品牌定位必须以市场细分、分析行业竞争为前提,明确目标市场。因此,柳州市酒店品牌建设过程中,要以柳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为依托,实行多类型多品牌战略,走差异化竞争之路。针对不同的客源群,进行不同的品牌和市场定位,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如:针对柳州日益增多的高端商务、休闲度假型客人,在原有1家五星级酒店的基础上,可新增一批高端五星级酒店。在高端五星级酒店品牌经营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引入国际著名酒店品牌或酒店管理集团,提高柳州酒店业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可结合柳州本土特色,在宣扬柳州地域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的同时,尽可能地寻找本土饮食文化及菜肴特点,努力打造本土酒店品牌。同时注重品牌文化的国际兼容性,力争使本土酒店品牌国际化。又如:针对团队游客可积极发展三、四星级酒店,满足团队旅游和会议型客人的需求;针对普通商务客人、自助游客人,积极发展经济型酒店等。同时在针对三、四星级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品牌建设过程中,要着力打造主题酒店或精品酒店(即个性化酒店),避免酒店产品的同质化。在布局上,科学规划,不断调整和优化酒店分布。如:随着柳州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柳州城区不断向外延伸,柳东新区建设的步伐也不断加快,相应的一些配套设施则显得相对落后,特别是酒店的建设相对滞后,除了柳州市政府在柳东新区规划建设的一家五星级酒店(东城华美达酒店)之外,还需建设2~3家主题鲜明的经济型酒店,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酒店经营形式上,可以开展多种资本运营方式,如:带资管理、租赁酒店、委托管理、特许经营等形式,进一步拓宽经营形式。柳州本地酒店集团可以借鉴国际著名酒店集团带资运营的成功经验,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参股、控股、转让等途径来优化配置集团资产,实施连锁化、集团化、多元化经营,达到酒店资源共享,实行统一管理,减少酒店投资成本,降低酒店经营风险,提升柳州酒店品牌竞争力。同时,通过连锁化经营、集团化经营和多元化经营来扩大酒店规模,增强市场影响力,形成酒店规模经济效应,实现酒店品牌经营。

  品牌是企业文化浓缩的载体,承载着企业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酒店品牌是形成酒店服务特色,取得企业竞争优势和进行差异化营销的重要手段。柳州市酒店在品牌建设中应立足当地经济、结合本土特色,打造鲜明而独特的酒店品牌。

  1.提升酒店产品品质优异的产品品质是酒店品牌的立足之本。酒店产品品质包括了酒店的设施设备、实物产品、环境和从业人员的劳务品质等。在影响酒店产品品质的因素方面,不仅受酒店的建筑风格和设施设备的完好、舒适、方便以及安全程度等方面的影响,也受酒店为客人提供的产品品种的多少、质量的好坏、价格的合理程度等方面的影响,也与酒店的环境布置、服务人员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效率等方面有直接关系。因此,在柳州市酒店品牌建设中,应结合自身的市场定位,突出特色,从客人需求出发,把酒店产品做好、做精,不断提升酒店产品品质,让酒店品牌识别度更高,品牌形象更突出。比如:在柳州市三江县酒店的品牌建设上,可以借鉴三江侗族鼓楼的建筑风格打造具有侗族特色的主题酒店,在酒店外部建筑形状、内部装饰装潢、礼宾服务、餐饮产品品种、服务员着装等方面充分挖掘侗族民族元素,提升酒店产品品质,让客人在酒店体验浓郁的侗族风情,打造民族品牌。

  2.运用多样化的营销策略柳州市酒店在保持传统的营销手段之外,也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和酒店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营销策略,如:网络营销、数字营销、文化营销、低碳营销、个性营销、微博营销、微信营销等营销手段,提升柳州酒店品牌口碑和酒店软实力。特别是当前我们处在网络时代,酒店要学会借助网络平台,构建一个完善的酒店网络营销管理系统,尤其是预定销售和在线销售网络系统,扩大销售渠道,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实现更多收益。酒店在开展网络营销时要注意酒店网页的制作。在酒店网页的制作上要迎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加入更多的人性化、个性化的设计,提高酒店网页的易搜索性和网站的互动性、可视性、参与性和及时性,推广酒店品牌,让客人足不出户就能了解酒店的服务,不断提升酒店品牌知名度。除了要加大柳州酒店网络营销的力度之外,柳州酒店还可以在开展大型主题活动的时候,采用数字营销手段,通过社会媒体、移动网站、在线分销渠道等方法为酒店做推广活动,提升酒店品牌知名度。

  3.创新酒店服务一直以来,酒店以规范化的服务、标准化的服务赢得了顾客的青睐。但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酒店客人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呈现多样化、个性化、新奇化,顾客不再满足于规范化、标准化服务,渴求酒店能够提供更多的特色服务、个性化服务、超值服务。因此,柳州酒店在品牌建设中,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酒店产品设计和服务上,做到“量身定做”,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地开展顾客个性化服务、特色服务。在开展服务创新的同时,提高员工的个性化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设计更多的体验情境和特色服务,给顾客以难忘的经历和感受。比如,目前出现的老年人客房、女性客房等,都是从细微处入手,通过酒店设施与服务呈献给顾客细腻独到的关怀,从而提高客人对酒店的忠诚度和赞誉度。又如:根据顾客需要开发的“音乐客房”、“太空客房”、“健身客房”、“海底世界客房”、“绿色客房”,等等。

  4.加强核心文化建设酒店的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其中精神文化是酒店文化的核心,主要包括酒店的基本信念、价值观、酒店宗旨和酒店道德等。柳州市酒店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应加强酒店核心文化建设,在分析本酒店的接待资源和资源优势基础上,正确进行市场定位,树立酒店品牌形象。如:以公务和商务客人为主的酒店,可以在品牌形象树立方面,以健康形象来示人,坚持正道经营,禁止黄、赌、毒等一切不良现象,为公务和商务活动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可靠的酒店环境,同时通过个性化、人情化的服务给来店客人一个家的感觉,体现亲和力。

  品牌是一种符号和象征,农产品品牌是用以区分与其他同类产品的一种标志,也是农业产品质量的承诺、契约,它被用以识别农产品来源、出处、质量、功能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品牌不仅是可以合法保证农业产品独特性的工具,也是可以满足顾客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标志,品牌是农产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农产品品牌的认识不断加深,农业化建设也迈入了新的纪元,但由于缺少品牌规划、经营主体资金薄弱、品牌的混乱以及对品牌的保护力不足使农产品在竞争力和附加值方面变得薄弱。

  缺少品牌定位。农产品品牌特点不明显,对目标市场的选择模糊,这使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缺少品牌的核心价值。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的灵魂,很多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往往只注重于表面功夫,农产品的经营主体没有根据自身的状况和自身的产品特点进行品牌的核心价值建设,他们往往只注重于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而忽略了自身的品牌文化。缺少品牌战略,品牌寿命短。农产品的经营者往往习惯用广告将农产品的品牌战略分解到农产品的开发、生产、品质、特色、渠道、广告、促销和服务等方面,使这些农产品品牌可能名盛一时后却又消失得无阴影无踪。

  我国农产品经营者主要是以分散的个体农户为主,资金积累缓慢,加上地方政府资金有限,使集体经济规模小,制度组织方面也不够完善,使有些农产品的经营者形成不了自身的品牌优势。

  农产品经营者对品牌的认识混乱,有些经营者认为产品就是品牌、知名就是品牌、商标就是品牌、形象就是品牌,他们往往混淆这种基本认识,在产品畅销时没有把市场优势转化为品牌价值,结果就是产品和品牌一起退出市场。仅依靠经营产品的知名度、商标、形象来提升品牌价值是不够的,品牌的功能、质量也不能涵盖品牌的全部意义与价值,当前的消费者更注重于品牌的产品、服务、所以农产品经营者要注重品牌的象征意义。

  任何产品都有自身的品牌生命周期,然而农产品经营者容易忽略这个问题。农产品经营者在策略上的目标是使自己的品牌成为品牌的先锋,在产品处于成长期时,企业利润与规模同步增长。农产品经营者经常会被眼前的利益冲昏头脑、盲目扩张、求大,使品牌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在农产品品牌进入成熟期时,农产品经营者没有对市场及其产品进行改进和创新,最后使产品和品牌走向衰亡。

  农产品的市场定位要源于实际的市场需求,经营者应根据市场情况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来进行市场定位,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使顾客更信赖,具体策略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选择这一类策略的农产品经营者在资源、销售渠道、资金、产品质量方面有着相当大的优势,他们会采取与竞争对手相同的营销策略在市场上进行针锋相对的竞争。而这一类的农产品品牌谁的实力越雄厚,谁的品牌效益就越突出,但如果实力不如竞争对手,他们将会处于劣势,直到竞争失败。

  选择这一类策略的农产品经营者愿意去开发新的产品,采用新的观念。他们会将重点投放于新的、尚未被别人占领,但又为消费者所重视的产品,用于填补现有的市场空白,所以这一类农产品的品牌会快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使农产品的经营者更加快速地获得品牌效益。

  选择这一类策略的农产品经营者会意识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资金、资源等一些方面不具有优势的情况下,选择独特的策略,比如:产品只在当地才具有生产条件或者该类农产品只在当地才有,其他城市没有、运输、不能经常到市场购买该类农产品的消费人群等,这类农产品的品牌相对来说更加接地气,具有习俗、文化方面的特色,是在当地市场上广为人知的品牌。

  农产品经营者在品牌建设上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取利益。所以农产品的经营者必须明确自身对于竞争者的差异性,而这些差异性就会形农产品经营者在品牌建设上的不同的竞争优势。产地差异化:中国地域辽阔,这是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依托,根据地域上一些自然条件上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特点,使农产品品牌具有不同地域的竞争力。服务差异化:在农产品销售、顾客的咨询、售后服务等环节,采取差异化服务,突出自己的优势。渠道差异化:指通过供货渠道、运输渠道、销售渠道的不同所形成的品牌文化上的差异。形象差异化:不同的形象有不同的寓意,这也会形成不一样的品牌风格。

  近年来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把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营销、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作为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从政策、组织、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农产品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为推动农产品品牌营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第一,注重品牌富农。品牌富农是提高农产品经营者收入的根本途径,利用其自身资源和生产优势,从传统的产品经营转向品牌经营方向上发展,并充分利用国家及地方在发展规划、资源利用、相关机制优化及相关福利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优势,进一步实现农产品品牌建设。第二,在品牌建设中强化创新意识。农产品经营者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中要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自身观念,加强品牌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新颖、独特、稀少的农产品,并注重其产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等方面。此外,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品牌宣传力度,使民众对产品更加放心,使产品品牌朝着更加健康,更加注重科学的方向发展,丰富品牌内涵,刷新品牌形象,使产品的影响力增加。第三,充分利用资源合作的优势来加强农业产品的品牌建设。国家组织的一些农业合作社是农业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平台,该平台可以使农产品的经营者之间优势互补,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使农产品的经营者在资金、信息、技术、市场、销售、生产及物流上形成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从而使农业产品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使农产品的经营更有计划性与针对性,提高了农业经营者的农业生产水平。第四,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社会充分关心、支持并保护名牌农产品的开发,提高品牌建设力度和保护农产品的品牌效益。在充分完善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资金、技术、贮藏、加工、保鲜、运输和销售等系列化服务机制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农产品品牌的保护。农委、工商管理局,质检等相关部门要完善相关政策,制定有效措施,从而更好地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农产品品牌的合法权益。第五,加强品牌延伸战略。充分了解纵向延伸与横向延伸两大品牌延伸策略,再延伸品牌的选择方向上做好充足的准备,当某类产品的利润空间不大,竞争过于激烈时,经营者延伸到新的产品类别才是明智之举。与此同时要设计好延伸品牌的营销计划,当农产品的经营者明确了延伸产品之后要对其进行推广,从而更好地形成品牌特色,最后评价该产品品牌延伸策略的成败,并总结出延伸的产品是否取得了好的业绩,延伸的产品对母产品的影响,充分分析才能更好地建立农产品的延伸品牌。

  发展品牌农业是农业发展趋势,我国如何做强农业,是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农产品品牌建设还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还需要农产品的经营者对于品牌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形成品牌优势,也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为农产品品牌注入源源不断的血液,加强品牌延伸,促进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1]汪偲.中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现状与对策[J].岁月,2011(1).

  [2]廖松.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

  [3]张雪峰.家庭农场农产品品牌营销策略研究[J].甘肃农业,2014(17).

  [4]冯文娟.企业品牌战略实施路径论析[J].管理学家,2013(7).

  品牌是代表产品或企业的一种视觉和文化形象,是产品销售与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业是服务业中的一种,其产品具有不可异地消费的特点,这就使得旅游企业及其产品的形象信息在旅游消费者决策过程中至关重要,从而决定了旅游品牌形象在旅游业发展的各个时期均具有特殊作用。

  中国旅行社是民国时期唯一一个全国连锁经营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业务涉及客运、货运、招待所、旅游、出版及其他社会服务。在其存在的三十余年间,不仅国内民众对它赞誉备至,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本文利用档案材料对民国时期中国旅行社的品牌建设作一考辨,以期为当今旅游企业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旅行社十分注重企业外在文化的建设,不仅是对标徽的制作独具匠心,而且对整个企业分支机构的名称、招牌、员工的制服、营业间的装潢设计以及生财设备等都进行了统一的规定,以求整齐划一。通过这种可视的客观实体,使企业的品牌形象得以体现。

  《旅光》杂志上曾刊登这样一个故事,抗战初期,一个美国人来到广西河池,因天色已晚,准备去中国旅行社所办的招待所投宿,但与当地民众无法进行语言沟通,情急中,用手杖在地上划了一个大大的五角星。于是,当地民众就将他带到了中旅河池招待所。

  五角星是中国旅行社的标徽,以红色为记,加蓝边于星的四周,红星之上则缀以黄色“上海”两字(后改为“旅”字),喻示着中国旅行社就象北斗星一样能够指引路人的方向。

  中国旅行社给每个员工按季节发给冬季和夏季两种制服,出勤人员还酌情发给大衣、雨衣、雨帽等,要求员工在服役时间必须穿着制服。各社所信笺、信封及门面招牌字样也进行了统一的规定。例如,对于各社、所、堂的门面招牌字体、格式的缮制就规定了大小和横直格式,凡中文“中国旅行社”五字必须用旅行社特体字,其他字体须用正楷。英文一律正体大写,不得用草体、花体或其他字体;中文如用横式必须自右至左,如中英文并用,英文的位置必须排列于中文之下;中英文字体如书写在墙上,颜色必须与门面色泽和谐(但不得用红色),如另做招牌时,不论质料如何,以蓝底白字为原则;字体大小与招牌式样应与门面配合,不宜过大或过小;五角星必须红色,另加边线,其中漆以白色特体“旅”字,如果与中英文并列,必须在中文之上,且星中“旅”字不能代替“中国旅行社”中的“旅”字。而且,员工都须佩带旅行社统一制作的社徽。

  这种外在的企业文化对树立企业品牌是十分重要的,如国内学者所言“在树立强品牌的过程中,服务营销人员能够做的最重要的一步是前后一致地、始终如一地展示品牌的可见性要素。可见性要素是指公司的名称、标识语、颜色、制服、设备等,公司在顾客心中的形象越统一,品牌地位就越强”。

  品牌不仅仅是统一的经营文化,也是一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表征,体现在完善的组织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上。中国旅行社是全国连锁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最多时达到200余处。对于质量的控制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旅行社十分重视业务运作部门内部操作程序的规范性。其创办人陈光甫先生认为内部手续如身体内脏腑机关,如内部手续办理不善,则犹诸内部脏腑机关摄养不得法,将影响到整个身体,身体衰弱,战斗力就消失,因而“必先整顿内部手续,然后方能言业务之进展”。早在创办初期,中国旅行社就订立了《上海银行旅行部办事细则》。单就车务科一项的手续就分为了发售本路票、发售联票、结束、登载客票日记帐、分行转帐、向路局换票手续、未收票款、月报及付款、分行月报及付款、周游券、售票日报单、换票单的作废等十二个方面的内容。而对于办事手续中存在的漏洞,中国旅行社都注意及时处理,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防止以后再次发生。

  由于接待场所及其从业人员的素质关系到整个服务质量的好坏和人们对旅行社的整体印象,因而中国旅行社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如《办公室服务规则》、《本社同人服务须知》、《茶役服务规则》等,以使员工有章可循。例如,中国旅行社规定职员在办公时间不得阅读与职务无关的书报或办理私事。在办公室中,须保持整洁肃穆的氛围,不得喧哗或在办公室吃东西。处理各项公务必须迅速,当日事当日完,不能积压延误。各项公务手续必须按照规定办理,不得擅自更改等,从而使服务质量得到保证。

  这种程序化的管理,使游客不论入住中国旅行社的哪一家招待所,不论走进哪一家分社,都能得到良好优质的服务。一位曾在中国旅行社任职的员工这样回忆到“人们只要在上海委托中旅,他到内地去的万里长征,无论舟车迎送和沿途食宿,都可得到各地中旅分社和招待所的热诚协助”。

  制度是管理行为规范化的标志和保障,管理的规范化又使产品趋向标准化。对于多数消费者而言,标准化能够减少服务质量信息在行为主体之间的不对称性。而统一的管理模式、统一的服务标准、统一的销售网络能方便消费者认知企业管理行为,也使消费者对企业产生高度的信任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消费者消除消费恐惧,从而能使潜在的消费意愿变为实际的消费行动。

  中国旅行社非常注重员工服务意识的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的塑造,从而给其品牌注入坚实的精神文化内核。

  陈光甫先生经常在中国旅行社内刊《旅光》杂志上倡导服务理念,如“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服务不分上下,地位无所谓高低,每一种职业应该视其对社会之贡献与需要如何而决定其价值,才是正确的观念”。一些宣传服务理念的文章也频频在《旅光》杂志和《旅行杂志》等刊物上发表。有文章认为提高服务精神是发展业务的先决条件,旅行社是服务行旅的机构,强调要具备八项条件方能博得好评,即要亲善,不要谄媚;要诚信,不要虚伪;要真实,不要夸张;要准确,不要固执;要迅速,不要草率;要勇敢,不要躁妄;要机警,不要权诈;要谦退,不要怯弱。该文提出:“在服务的时间,能够善用这十六句放,任何一个旅客,都要赞美,我们的业务,亦随之发扬光大,一日千里”。

  中国旅行社还倡导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在服务方面都是平等的理念。在创办初期,当时身为旅行部经理的朱成章就经常穿着招待员的服装在车站码头接待顾客,以作服务的示范。陈湘涛担任沪社经理时,也是每天亲自在柜台站立一两个小时,及时纠正一些办事错误,如果遇到不易应付的事情,随时指示社员应付方法。

  中国旅行社对于员工优良的道德品质给予表彰,从而形成一股良好的企业风气。1943年10月,在同人内刊《旅光》上就登载了同年8月桐支所发生的一件拾金不昧的事,称:“是为本社侍役之楷模,除由川桂处发给奖金二百元外,并另陈请社长从优奖叙。”正是这样的鼓励容易激发员工的模仿心理,也就能形成企业的一种普遍风气,所以中国旅行社诸如拾金不昧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为各界所推许。前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徐鸿宝就曾对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发出感慨:“鸿宝于本年(1942年—笔者注)一月十八日行次独山,寄宿招待所,将旅费四千七百元遗置枕下,竟蒙如数交还,具见整饬有方,便利行旅”。中国旅行社在服务过程中对于诚信的讲求也得到了时人的赞誉与信赖。陈光甫先生强调,在开展业务的时候,企业要尽量替顾客多方面的考虑,尽其为人们服务的责任,“凡旅客所遭之困难,本社必就事实上所可能,尽量招待,为之解除”。“以服务换取酬报”,并认为这种报酬就是“正当之利益”,而对于不正当的利益,则是“虽一文亦不苟取”。因而,旅行社员工从上到下都坚守着“宁愿少做生意,不情愿做顾客不满意的生意”的信念来开展业务。

  诚信是品牌树立的前提。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天行不信,不能成多,地行不信,草木不大”,即信是天地和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在激烈的竞争中,真诚、亲切、守信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而诚信、亲和的品牌形象则是企业市场竞争制胜的法宝。质量是品牌的生命。品牌的显著特征就是能提供更高的可感觉的质量。正如1946年5月,唐渭滨社长在沈阳宾馆周年纪念会上的训词中所提及的:“我们做旅馆的事情对于客人要有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体贴入微’,我们应该处处替客人着想,使他们感到满意和舒适,到我们的宾馆来,就象到了他们自己的家里一样,房间敞亮整洁,他所喜欢吃的菜品又能合乎他的胃口,那样才是我们做得成功的地方”。

  中国旅行社诚信的服务态度、完善的服务质量深深为国人所称道,也为中国在国际旅游市场赢得一席之地。时人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幸运我国有此庞大之组织,纯系服务社会之宗旨,可能与欧美比美矣”。堪为国内之模范。而对于国际来华市场,“由于中国旅行社在接待工作中不仅能够按照游程的要求予以妥善安排,而且费用低廉,所以许多外国游客一经和中旅打过交道,就不愿再和其他公司接触”。陈光甫先生也常说,在国外,在他面前赞美中国旅行社的人要比颂扬上海银行的人多得多。

  《旅行杂志》曾记载一件这样的事,1946年12月一批美国著名水利专家随同治黄顾问团来到西安,入住中国旅行社办的西京招待所。当他们踏进招待所时,对于布置及设备方面,均感异常满意。一位美军中校甚至发出感叹:“这是一个奇迹,在这古老的西安城中,竟有此最新、最安适的西京招待所”。但他们起初以为这只不过是一个设备完备、比较高尚的旅馆,因而在他们第一次出去考察前,所留下的物品都进行了一一点交,而且每样物品的名称,都注明得非常仔细。当他们考察回来的那天晚上,得知这是中国旅行社所办的招待所时,都表现得异常的惊喜和信任。第二天一早,在准备出发之前,雷巴德中将笑着对该所职员说:“清点存物,这是一件多余而麻烦的事”。可见中国旅行社在国际旅人心中的地位。

  综上所述,统一的视觉识别、规范的管理服务制度、讲求诚信的企业理念,构成了中国旅行社的品牌形象。中国旅行社,成为了当时世界很具影响的著名旅行机构之一,无疑与其品牌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中国旅行社这种注重企业外在形象的建设、操作程序化的管理、员工良好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等品牌建设途径也可资当今企业借鉴。

  1.潘泰封.中国旅行社从孕育到诞生.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农产品区域品牌代表着一定区域的主打产品,涵盖了产品质量、企业信誉、资源禀赋和文化习俗等多种价值观念,是区域产品的价值观念集合,具有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人文历史渊源等内涵,同时代表着某一企业或组织的综合实力。品牌形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占领市场,扩大出口,促成国内外消费者的品牌忠诚。

  消费者对知名品牌有偏好,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财富日益增加,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在改革创新,不仅注重产品质量,同时也注重产品的人文因素,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既要饱口福也要饱眼福,品牌具有拟人法的特征,也是身份象征,品牌效应给消费者带来满意感和幸福感,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区域性品牌产业具有品牌内涵外,还有块状经济特色,有产业带、产业区,同时具有规模化、组织化、企业化和一体化程度,在同一行业具有强势地位,有利于品牌整合,使那些弱小企业放弃没有价值品牌,整合小而散品牌,能够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整合资源,形成产业集合体,使企业壮大发展。突出的品牌品质会减少价格弹性,增强对动态市场的适应性,也避免了企业用不正当价格竞争手段扰乱市场次序,有利于降低成本,减少了对消费者的信息干扰,产品“包装”给消费者,避免了各自为阵局面,节省了新产品推介费用。

  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产品的逆选择现象长期影响市场,买者难买到高质量产品,卖者难以提升产品价格,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直接影响农民经济收入。农产品区域品牌承接的主体是企业或社会经济组织,在产业建设中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生产承包和分段生产等形式将千家万户连接在一起,统一品牌、统一品种、统一生产规程和统一销售提升了农产品档次,可以达到市场最大化,效益最优化效果,增加了农户收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目前,全市农产品注册商标1600余件,其中获中国驰名商标3件(麻阳柑橘、金珠米业“湘怀金珠”、雪峰食品),省著名商标82件。麻阳柑橘、靖州杨梅、靖州茯苓、沅陵碣滩和新晃黄牛等13件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准证明商标。湘珍珠葡萄、黔阳冰糖橙、新晃龙脑、芷江鸭和雪峰乌骨鸡等14件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位居全省市州第一位。

  品牌成为了产品附加值提高和产业规模发展的重要支撑。如靖州杨梅依托品牌效应其市场价格超过国内其他品种50%以上,其种植面积已由2010年初的约2000hm2达到目前的超过5066.67hm2;中方“湘珍珠”刺葡萄,品牌发展起来后,全国各地客商不断涌来,批发价从0.4~0.5元/kg涨到了1~1.5元/kg,老百姓的收入翻了一倍多。品牌成为招商引资、拉长产业链的催化剂。全市近年引进创办了不少农产品加工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强,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这些企业的内生动力仍然较足,成为山区产业发展的亮点。如市工业园税收贡献排名前三的企业均是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创品牌的企业。

  目前,怀化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数是生产个体户、专业户和小型企业转化而来,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使他们只注重农产品附加值,产品进入市场只解决卖难问题,对市场供需的信息反应慢,生产存在盲目性;有个别企业产品进入市场10多年不注册商标进行品牌保护,缺乏品牌建设意识;在品牌整合中,有些企业认为自己品牌好,整合到别人旗下心存不甘,甚至有大鱼吃小鱼的想法;一些地方政府对品牌农业引导不力,认为农业创品牌是企业的事,甚至怕惹麻烦,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

  从品牌建设的经验来看,一般是先有产业规模,再创建产业品牌,规模支撑品牌。从目前怀化产业情况来看,某一特定产品在该市范围内有一定规模,但面对大市场来说存在规模小、分散经营等特点,而且组织化程度较低。同样的产品在一定区域内有多个品牌,甚至同一企业同一产品有多个品牌,不仅给消费者造成错觉,而且在营销包装、宣传广告上造成资金浪费,无法形成一个规模,就无法支持品牌的发展。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就要有明晰的产权关系,谁来投资、管理及维护很重要。目前怀化市区域品牌有碣滩茶、新晃黄牛肉、麻阳冰糖橙、黔阳冰糖橙、湘珍珠葡萄和洪江雪峰乌骨鸡等公共品牌,大多数是当地政府或某一企业注册而来,然而政府并不是品牌建设的主体,品牌建设主体应该是市场主体,具有法人资格,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在现实工作中出现了政府越俎代庖的现象。

  经营成功的区域品牌,具有良好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该区域品牌会形成“晕轮效应”,这就是要建设知名品牌的原因。现怀化市农产品品牌总数处于全省第一位,但具备区域农产品代表性的大品牌几乎没有。而同质化的品牌比较多,如具有品质、品相相同的冰糖橙就有多个品牌;在同地不足万亩茶叶基地,就有10多个企业注册了各自商标,名称五花八门。品牌乱象会导致“柠檬市场”效应。消费者难以在品质和价格上做出正确判断,往往偏好低价,引发价格竞争,致使高品质产品难以销售,出现“劣品驱逐优品”的现象。3.5品牌管理不力有些企业在注册了商标后,不注重提高品质,不发展壮大规模,不去挖掘文化内涵,不进行市场追踪调查,甚至为了追求一时的利润盲目收购产品进行贴牌,以次充好,人为地搞垮了自身品牌。另外,品牌监管机制、危机机制缺失和农产品品牌多条审批等,造成监管困难,出现问题没有应急管理措施。

  针对目前企业、农户对农产品品牌建设认识不足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品牌、质量、商标和市场营销的教育宣传力度,在企业制订发展规划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就产业规模、品牌等问题提出指导意见,政府应支持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申办品牌、商标等工作。在区域性品牌建设中应组织智囊团进行全面规划,打破行政区划、地理界限,推行产业带、产业区进行整体发展,创立大品牌,知名品牌。怀化市地形复杂,地理条件的特质有利于形成各种不同的区域性的名优特农产品,利于打造地理标志性品牌。为此,就怀化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而言,要打破以往地域界限,强化地理差异来划分产业和品牌发展,推行产业带、产业区布局。按照区域:会同县、靖州县和通道县要形成竹木、中药材产业带;洪江市、中方县、芷江县、鹤城区和麻阳县要形成水果产业带;辰溪县、沅陵县要形成养殖业产业带;要打造新晃黄牛肉、沅陵碣滩茶、洪江雪峰乌骨鸡和中方湘珍珠等品牌产业区。

  区域性品牌是某一区域内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是通过区域政府或企业、营销主体有组织的营销和管理而形成的,是农产品原产地效应、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一种提升,具有公共物品属性,是消费者对农产品区域现象的认知。因此,政府要发挥导向作用,加大品牌创建财政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要以经济为纽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投资开发农产品。针对目前同一地域、同一产品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品牌杂等问题,政府要从全局出发,整合品牌资源,淘汰、合并一些组织化程度低的企业,组成行业协会,创立行业集体商标,建立统一的行业准入标准、生产标准、安全标准和营销规则,建立地域性品牌共享机制,提高区域内农产品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和发展是政府、协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共同合作的集体行为,按照“政府搭台,协会管理,企业主体,合作社参与”的格局发挥各自作用。区域品牌形成后,为了充分发挥品牌带动效应,必须明确品牌主体,品牌主体在品牌投资和运作过程中处于强势地位,发挥领头雁作用,带动其他企业进入市场,拉长产业链。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增加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业产业聚集度,获取规模效益,因此发挥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是区域品牌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

  品牌是戴在企业头顶的一圈光环,但它不是一劳永逸的,它的光辉是由消费者和市场决定的,因此开展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维护品牌形象是立足之本。要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农业标准推广体系,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要求规范生产过程,采集、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要科学规范质量标准,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推行产品条形码标识,对区域品牌产品以子母商标的办法,可追溯到产品源头,做到产品质量有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