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020-955774

网络设计原则(精选5篇)

标签: 网络设计 2023-11-30 

  通用设计(UniversalDesign,又称“全方位设计”、“万能设计”),源自于建筑业术语,由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RonaldL.Mace提出,即产品和环境的设计不需要调适或特殊设计而能为最广泛的用户去使用。[2]美国1998年通过了《辅助科技法》,其中也对“通用设计”作出了界定:术语“通用设计”意指设计和分发能够为最大范围内不同能力的人们所使用的产品与服务的一种观念或哲学,包括可直接使用(不必借助辅助科技)的产品与服务,以及与辅助科技并用的产品与服务。[3]通用设计是一种设计理念,而不关乎某种具体的设计方法;通用设计是一种设计哲学,不仅仅是科学的设计,更是一种伦理德性上的关怀。

  通用教学设计(UniversalInstructionalDesign,UID),是指在设计和传达教学时,包括考虑所有学习者潜在需求的一个过程,意味着界定和消除教和学过程中不必要的障碍。它由物理世界中的通用设计和教育领域的教学设计概念融合而来,并把灵活性(flexibility),一致性(consistency),易访问性(accessibility,又译为无障碍),清晰性(explicitness)和支持性(supportiveness)作为其关键特征。它是一个普及的理念——超越了无障碍,思考如何使不同背景和不同学习倾向的学习者的学习绩效最大化,以及同时实现学习过程中对于特殊调适的需求最小化。[4]从教学过程来看,通用教学设计应该包括教和学的设计(UniversalDesignforTeaching和Universaldesignforlearning),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在教学内容、产品的设计,应用和管理过程中或在提供相应服务过程中,要考虑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潜在的教学需求,帮助他们消除教学过程中可能面临不必要的障碍。而后者是指在学习内容、产品的设计,应用和管理过程中或在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过程中,要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偏好和需求,消除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可能存在的各种障碍。在《美国国家教育计划(2010)》中“通用学习设计”或“通用教学设计”出现频率近15次,指出:当把个性化学习和通用学习设计原则结合在一起时,那些在很多教育环境被边缘化的学习者(来自低收入社区和少数民族的、英语语言学习者、残障学习者、天才学习者、跨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学习者以及来自农村地区的学习者)也能获得学习的体验。[5]而从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来看,通用教学设计的中心应该是学习者,因此,本文讨论的通用教学设计主要是指(或等同于)通用学习设计。

  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人。使用不同设备上网的用户比例在逐渐提高,年龄在50岁以上的用户占4.8%,各类群体的用户都在逐年增加。[6]庞大的网络用户群,必然造就庞大的网络教育用户群体,而为这个多元化、差异性大、个性化教育需求复杂的群体设计教育内容、传送方法、呈现形式、学习平台,将面对很多复杂的问题,而遵循通用教学设计无疑将解决诸多问题。

  通用教学设计将使更多的人获得网络教育的机会,使更多的人受益,通用教学设计是实现网络教育理想的保障之一。在网络教育过程中,遵循通用教学设计,是对学习者多样性、差异性的一种正确体认,为所有学习者创设平等学习机会,也将让所有学习者受益,也是实现网络教育理想的重要前提。

  通用教学设计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所有学习者融入网络学习环境为己任,不排斥任何潜在的学习者,保障所有学习者的网络教育机会平等;通用教学设计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提升所有学习者的学习绩效为目标,不定位某类学习者群体,保障所有学习者的网络教育过程平等;通用教学设计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所有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均能获得同等意义上的学习结果,不以分数定等级,保障学习者全方位的发展。因此,通用教学设计既提升了学习者网络学习的绩效,也使更多人获得网络教育的机会,扩大了网络教育的规模。

  网络教育环境不是传统学校环境的隐喻,因此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并不能适应网络教育,而通用教学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开放的、灵活的、全纳的设计理念,更能适合网络教育过程。全纳教育是这样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7]全纳教育的理念是融所有学生(包括残疾学生)于同一教学环境之中,在学校教育实践操作中总是存在种种问题,难以令人满意,而在网络教育环境中遵循通用教学设计让所有学习者均能获得同等的学习体验,成为全纳教育实践的理想选项。

  在2012年3月我国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明确将以“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8]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指导方针之一。如何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因此,通用教学设计必须和信息化教育过程相融合。

  在信息社会中,数字鸿沟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遵循通用教学设计,能够使不同年龄段、不同语言、性别、持不同网络设备、不同网络技能、不同学习基础的学习者均能在网络教育环境中获得知识、技能和体验,从而能够为消除数字鸿沟提供教育支持;通用教学设计的贯彻也将极大地包容所有学习者的群体,将为实现网络教育平等,构建和谐的网络教育环境提供保障;通用教学设计理念的实现也将有助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通用设计的基本原则由梅斯提出,并得到了各界的公认。美国北卡罗拉州立大学设计学院通用设计中心对通用设计的基本原则阐释如下:[9](1)使用的公平性:对于身心能力不同的人,设计应该是有用的和明显的。(2)弹性的使用方法:这种设计涵盖了广泛的个人偏好及能力。(3)简单易学:不论使用者的经验、知识水平、语言技能或注意力水平如何,这种设计的使用都很容易理解。(4)易觉察的指导性的信息:不论周围状况或使用者的感官能力如何,这种设计有效地对使用者传达了必要的信息。(5)容错性:这种设计将危险及因意外或不经意的动作所导致的损害降至最低程度。(6)省力设计:设计可以有效、舒适及不费力地使用。(7)便于使用的体积和空间:不论使用者体型、姿势或移动性如何,设计应提供了适当的大小及空间供操作及使用。通用设计是针对建筑设计或其他产品设计而言的,严格意义上并没有涵盖教育领域。但是教育也是向教育者、学习者提供教学设计的内容、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所以,通用设计理念也可延展至教学设计领域,斯科特(Scott,S.)等人根据通用设计的基本原则提出了通用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见表1)。斯科特提出的通用教学设计原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信息、教学交互等方面均有指导性的指向,为教学设计的全纳性(inclusive)实践给出了框架。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主体的多元性,比学校教育或相关培训过程更为复杂。表现在教学人员的多元性(有教师、教学课程的管理者、教学内容和媒体的开发者、在线辅导者等);学习者的多元性(学习偏好、学习风格、原有学习水平层次、年龄段、经验层次、计算机技术能力层次、使用上网设备配置和种类等);在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教学进程安排上与传统教育或培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学环境的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上与传统教学环境具有明显的不同。但是在通用教学设计原则应用上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内涵是相同的,只是外延上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这里对通用设计原则和斯科特的通用教学设计原则在网络教育环境中进行了延伸和扩展:(1)使用的公平性: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应能够适合各种不同能力的用户

  (accessible)学习内容,或提供相应同等意义上的替代内容;不应把某些学习者排除在网络环境之外;使网络课程设计对所有学习者都具有吸引力。(2)弹性的使用方法: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应能适应不同个体的身心状况和各自的偏好(学习偏好和操作倾向);提供多种网络课程的访问途径;能帮助学习者准确而清晰的访问和使用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内容的设计能够适合不同学习者的浏览、学习节奏。(3)简单易学:不论学习者的经验、知识、语言能力、文化背景及当前注意力集中程度如何,网络课程的导航机制应很清晰且容易理解;减少不必要的复杂性;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应与学习者的期待和直觉相符;网络课程内容的设计应适合多种文字语言的学习者;网络课程中应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指导性和帮信息,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反馈。(4)易觉察的指导性的信息:无论学习者的周围环境或感官能力如何,学习者都能够有效地理解网络教学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可使用多种方式(图像、声音、触觉)提供必要的教学信息;网络教学过程中的内容信息与非教学信息之间的信噪比要高;网络教学内容信息与非教学信息之间的对比度要高,如前景色和背景色;为感官功能缺失的学习者提供多种辅助技术和必要的技术支撑,以帮助其访问网络课程。(5)容错设计:对于学习者来说,有相当比例的是新手及一些残疾学习者(如手臂残疾者),他们访问网站时,由于技能的陌生或者手臂的灵活性受限,从而导致与网站的交互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误操作。网站的设计应尽量降低意外或不当操作引起的负面影响,允许误操作的返回,或者在发生误操作时给予一定的提示。(6)省力设计:网络教学设计尽量提高学习者访问的效率、访问的舒适度、访问的一致性和访问的简单性。如果是一些网络教学内容本身教学目标需要复杂的操练,则不必考虑这项原则,如软件的模拟操练。(7)便于使用的体积和空间:这里体积和空间既可以是学习者在真实物理环境中的体积和空间,也可以是虚拟学习环境中相关学习对象或操作对象的体积和空间,如图片、操作的菜单和按钮等。因此,一方面要求计算机硬件设备系统能够适应用户的身体能力,另一方面网络学习环境也能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偏好和特殊需求,推送适合学习者的信息。(8)构建学习共同体:网络教学设计应该提供多种的交流方式以便于生生、师生间的交流和讨论,形成一个虚拟学习共同体,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如同步和异步相结合,文本、语音、视频多种媒体中介相结合等。(9)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网络教学设计应该是受欢迎的和全纳的。所有参与教学的主体(设计人员、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学习者等)均以积极的态度为网络教学做贡献,为达成所有人取得同等的学习绩效和学习目标而努力。(10)多元化的网络教学评价:网络教学的评价内容、标准、方法应该多元化,以肯定学习者的成长,促进和加强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对于教学设计,显然还没有集普遍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教学设计理论。……在教学设计领域,模型往往不是用来使某一教学理论更精确或更完善,而是旨在建立某种教学观念的范例。[11]因此,在不同的理论语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型(式)。本文不探讨通用教学设计原则在某一具体网络教学情境中的应用模式,网络教学由于学习理论的多元、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学习偏好多样性和网络环境的复杂性,所以网络教学的具体应用模式也丰富多彩,无以大一统。网络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应用通用教学设计以满足所有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在教学设计的各要素和各阶段中如何嵌入通用设计原理和原则,提升所有用户对于获得网络学习的体验。任何网络教育过程均由两大支柱组成:网络教育载体和教育教学活动,其中网络教育载体是网络课程、教育网站或课程管理系统平台等,教育活动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内容、网络教学活动和网络教学交互等活动组成。因此在网络教育开发过程中有两条相互交叉的设计线,一条是在网络教学内容、活动、交互等要素的设计中贯以通用教学设计理念和原则(UniversalInstructionalDesign,UID),由学科专家、教学人员、教和学的相关主体共同完成;另一条是在网络课程、网站、系统平台的设计中贯以通用设计理念和原则(UniversalDesign,UD),主要由软件工程人员、系统设计和开发人员、系统管理员等完成。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其主要载体一般的是网络课程、课程网站或相关系统平台等,这些网站、系统和平台本身属于软件系统,它的开发应当遵循软件工程开发的流程以及通用设计原则,而软件开发流程也多采用ADDIE(Analysis、Design、Develop、Implement、Evaluate)模型,即分析、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为了使网络课程、网站、系统平台具有通用性,能够为更多的用户所使用,应在设计开发过程中融入通用设计原则。如,导航系统的设计、多媒体元素的设计、超级链接的设计等应嵌入通用设计原则,以使它们具有较高的可用性,为更多的用户所访问。在美国教育技术计划(2010)中就提出了:提供多重的和灵活的信息和知识呈现方法,包括数字书本、专门的软件和网站、文本到语音的应用和屏幕阅读软件。[12]在我国的信息产业部制定的标准《YD/T17612008.信息无障碍身体机能差异人群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对于网站、网页等网络技术应用给出了无障碍设计目标和方法。[13]在我国《残疾人保障法》(2008修订版)中对于物理环境和信息无障碍环境的设计也作了相应的规定,如: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无障碍环境;国家采取措施,为残疾人信息交流无障碍创造条件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为残疾人获取公共信息提供便利国家和社会研制、开发适合残疾人使用的信息交流技术和产品国家举办的各类升学考试、职业资格考试和任职考试,有盲人参加的,应当为盲人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助,等相关内容。[14]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除了网络课程、网站、系统平台的设计外,教和学目标的达成,与教学信息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交互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等是紧密联系的。在网络教学内容、活动和交互的设计开发流程中,ADDIE模型应用比较广泛,该模型并不涉及具体的教学设计指导理论,应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指导理论,就有着不同的教学隐喻,但是它们有着共同的任务和目标,提升学习者的学习绩效水平。在网络教学内容、活动和交互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嵌入网络通用教学设计原则,以使更多的学习者,能够获得最佳的学习体验,达成同意义的学习目标。同样的在美国教育技术计划(2010)指出:应向学生提供多多元的和灵活的、可替代的表达方法来演示他们已经学习的内容,例如采用包括网络概念图和语音转换为文本的程序;提供多元和灵活的联系方法开发不同学习者的兴趣、给他们适宜的挑战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例如在不同情景(scenarios)或不同内容中学习同一种技能的选择并且增加协作或支架的机会。[15]应当指出的是,两方面的设计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是一个整体进程。尽管设计开发人员是来自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群体,但是在具体的网络教学设计进程中,他们是一个设计共同体,在各自设计的范围内均融入了通用设计理念。

  社会化网络由于传播机制、社交主题以及社交用户种类的不同,其传播领域的广度毫不逊色于其深度。社会化网络界面的构成要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构成要素就是用户的身份。这包括用户身份的设计,用户在关系网中的位置以及用户的声誉。通过描述用户特征、用户行为建立起的声誉从而成为用户间交互的开始。第二类构成要素是社交对象。由社交对象引发的行为才是社交网站得以生存的核心。第三类构成要素是社交黏度。由社交对象引发的虚拟关系在线下发展,社交网站采用这种在线、离线双轨经营制以达到增强社交黏度的目的。

  社会化网络主题繁多。如果用户在社交网络间进行切换时,需要重新注册或者再次摸索界面功能,这在无形中会造成用户疲惫。在互联网的不同地方重用设计元素,可降低用户逃离的风险。通用界面设计旨在为社交界面工作者提供一种设计模式,这样的模式并不一定是描述设计的细节,而是为设计师提供需要考虑的事项,如何使用户体验达到最佳效果。

  麦克卢汉在其著作《理解媒介》中有这样的描述――人类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人类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凭借各种媒介而得以延伸。[1]如他所描述的一样印刷媒体延展了人类的视觉,广播延展了人类的听觉,电视延展了人类的视觉和听觉。SNS是一种可以集合几乎所有网络应用的社交媒体,这些应用可以涵盖网络社区交友、即时通讯、资源共享、网络游戏、博客、播客、RSS、电子商务等等,成为“一切媒介的媒介”[2],人因为媒介而得以延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也演化成了媒介。

  人类被媒介化,不同区域因为种群文化构成的不同,媒介文化也各不相同。文化是价值观,标准规范以及民间创造物的集合。文化不是孤立存在,它是被植入于物质。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由宗教和法律构成,而社区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由进入社区的注册声明开始。研究团体文化是建立成功的人机交互的开端。MySpace用户最初都会被自动添加一个用户Tom。这只是一个客服人员会及时向用户提醒新的系统功能、发表消息或者因为技术问题致歉。创建者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根据用户的提议及时修改,同时满足用户需求进行点对点的改进。

  社区文化在一开始就被创建,在使用过程中与用户一起进行演化。网站设计过程中通过本土文化去理解固定团体的文化。在建立用户模型之后的测试过程中,从团体的观点中去理解并设计他们的行为。从而理解团体文化形成支撑文化的界面架构。

  基于六度理论发展起来的社交网络,其社会化应用程序以交友为核心。社交网络推动了互联网实名制的实施。因为在社交网站中,界面以用户个人信息的填写为起点,以此开始网络上寻找和重新结识好友的活动。Facebook、人人网等此类社交网络界面的设计以及社会化应用均以用户为中心,完善用户的个人信息、好友分组、兴趣的激发、好友来访踪迹的提醒等,以应用来扩大好友圈,并促使强连接好友进行线下活动。在界面的组织架构设计上,导航与标签体系的设计要有效表达用户特征。例如:形象、身份、年龄、等级、用户间的交互等。从Facebook、开心、QQ空间这些SNS中的代表来看,它们提供种类不同的应用并且不断更新内容,从而降低用户对网络的疲惫激发他们的兴趣。社交网站的社会化应用不是为了单纯完成任务,而是为用户提供一个平台。目的是能够更好的与其它用户沟通,并且尽可能多的带来更多的用户。所以从可用性的角度来看,社会化应用程序的可用性是显著的。

  网站由用户来参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强用户对网站的忠诚度。这也凸显了设计的可繁殖性。现行的SNS交友网站为用户提供界面设计的框架,并提供多种选择,引导用户更改肌肤、标签、对好友群进行分组。同时在现有话题的前提下,通过对用户的鼓励政策引导他们创建感兴趣的话题,以此吸引有共同爱好的用户形成兴趣组。鼓励的政策可以包括对用户等级的提升、管理权限的提高等途径来实现。因此我们可以对这种框架的建立称为“元设计”。就设计师而言,不是力求设计完美,而是给用户留下足够空间去完善。社区环境和细节会随着用户的爱好进行取舍,最后形成的社区环境是设计师引导用户一起完善的。

  好的设计通常讲求别具一格。然而在界面设计中要遵循用户的网络使用习惯,对约定俗成的模式要予以继承。这需要对目标客户群进行深入的调研。比如他们每天喜欢做的事情、上网关注的事件、上网时间、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及能力。

  社区的规范可以看做是该社区的价值观。这套规范由创建者建立,称为显式规范。然而与此同时还存在一套隐式规范,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在社区成员沟通过程中已经赫然存在。隐式规范影响用户在共享空间中对个人身份建立的方式,同时也影响户间认同的方式。例如,用户对匿名帖、灌水帖的包容度、对好友帖子进行差评的接受度、用户间联系方式的选择等。关注用户动态,保留界面中可用性高的部分。沿袭用户社交行为,让用户参与社区环境的演变。

  游戏是最古老的设计界面之一。[3]社交功能可以在游戏中得以实现,同时游戏这种能让用户长时间保持兴趣的形式,可以应用在社交界面中。当用户接触新的应用时,很多用户抵触去看类似说明书的条文。那么这样的规范能以游戏互动的方式进行演示。例如,巨星这样一个以网络K歌为主题的虚拟社区,注册界面以游戏的方式让用户沉浸在社区中,使用户在注册过程中对各种应用予以了解,同时还产生了愉悦感。社交界面游戏化,就是社交界面借助游戏的形式让整个社区充满互动性、游戏性。使用户产生沉浸感。例如社区现行的投票、发帖、评论、分享、博客功能的设置,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用户提供了工具,让用户自己去创造游戏。

  社会化网络的运行离不开友好的人机界面。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多数人期待互联网环境更像“一本好书+幽静的海滩”,而不像周末晚间闷热的时代广场。[3]社交界面设计师所做的决策可能让用户徒增烦恼,也可能感到温馨。社交网站通用界面设计是不断变化的鲜活生命体,它的模式需要一直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通讯技术深入到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施,网络机房成为了其中的重点。在医院发展至关重要的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对建设医院信息系统,保证系统正常的运作,存储医疗技术等方面有着重大作用。网络中心机房是医院的核心,也是医院各个部门的枢纽,连接着整个信息链,网络中心机房的设计以及建设,对于医院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就必须要让网络中心机房的设备以及通讯线路得到安全的运作,比如机房中的设备、防雷接地设计、装修设计、设计方式、电源配备、空调以及门禁系统等,某一方面出现差错,都有节能影响医院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所以在设计网络中心机房时,需要遵循一些设计原则与要求。

  1.1满足标准,能够满足机房设计标准以及医院对于网络传输的需求,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法定法规进行标准化设计,比如《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计算机站场地技术条件》等国家及行业标准。

  1.2管理简单可行,对于网络中心机房这样的设备,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此外运行的方式需要满足简单,方便日后的维修,有效降低其标准成本。

  1.3不间断性,网络中心机房需要24h连续工作,是因为保障了医院信息系统的完整性,保证不间断工作就需要强大的电能支持,所以供电配电建设原则也需要符合这设计原则。

  1.4满足应用要求,在保证设备安全的运营基础之上,更要保证子系统之间能够互相协调,支持其他管理系统、网络通信设备的应用,能够高效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减少数据传输的等待时间。

  1.5具备一定的系统拓展。所谓的系统拓展,即是指在保证原有系统能够进行安全操作运行基础之上,能够在设备以及技术上得到一定的拓展功能,以此来方便日后设备的升级,满足数据的存储空间。

  医院网络中心机房所遵循的设计原则及建设原则比较复杂,设计的范围也比较广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机房布线系统 网络中心机房设备是整个系统的硬件设施,如何为整个系统提供安全电源,就需要遵循机房布线规范。在布线系统中,材料、布线方法、设计三个方面对整个网络中心机房的建设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进行布线系统设计时,需要根据网络中心机房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电线材料以及电源插件,各种电线质量也影响着网络系统。对于医院机构来说,机房应当安置的位置最好是整个医院的中部,这样才能更好的实施布线的距离,达到建设成本的要求,因此也可以减少数据传输的距离,提高网络通信的质量。

  当然,具体的机房布线系统应当遵守国家及行业的布线标准,对于设计要足够的严谨,满足医院对于网络通讯需求的同时,还要增加其造价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布线的标准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2.2供电配电系统 只有保障了电能传输,才能保障网络通讯的运作。电能是存在于网络机房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网络中心机房有本身使用到的电能比较大,安全性以及可靠性也有相对的要求,网络中心一旦开始投入使用,就不能出现停电、短路之类的故障,所以需要高质量电源的提供,拥有可靠性、安全性的供电配电系统,对于医院网络中心机房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其设计原则以及建设原则也有必要进行探究。供电优势在于可以为多个主要设备提供电能同时也可以为附属设备提供电能,所以建设的原则需要按照一类供电方式进行。

  2.3机房装修系统 机房装修系统是整个网络中心机房当中的空间基础,在装修机房的时候,应该遵循安静、清洁、严谨等原则,颜色也应该上轻下重,整个空间的采光应该和办公室一样的明亮,因为机房需要装置空调,所以需要在顶棚铺上一层橡塑保温板,做好系统设备的隔热处理。整个机房装修系统,需要针对每面空间进行针对性建设,比如墙面的防火防水、防潮防尘等处理。此外,机房装修的防静电技术也是其中大工程,最好选择防静电地板进行装置[1-3]。

  2.4防雷接地系统 因为医院网络中心机房有电能,需要针对电能进行防雷。在设计时,可以按照三级防雷的标准进行建设,一级防雷的装置,是建筑物中所具备的装置。在建设防雷接地系统时,采用综合方法装置接地系统,电阻值应当小于1欧姆,让机房的设备与建筑物体进行综合接地,保证工作交流的安全性,和防雷保护通过独立的布线进行连接,这样就不怕在雷雨天气里对网路中心机房造成的影响了。

  2.5空调及通风系统 网络设备系统联系24h不断的工作,需要散发一定的热量,这时候就需要装置空调及通风系统了。网络中心机房中的设备都比较大而且散热性也比较高,机房本身也有着严格的温度控制。但是空调及通风系统的装置也是有着必要性的。其设计原则及建设原则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标准进行配置,比如空调具备的控温要求,防尘能力等。当机房的温度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空调能够自动的帮助设备进行散热,满足机房对于温度及湿度的要求。

  除了空调之外,通风系统的装置也尤为重要。有效的保证空间的通风,有助于系统设备的清洁度,保证机房设备的气压,提供更多新鲜的空气。当满足于每人40m3/h、占空调装置的5%~10%这两个条件时,才能减少空气中不干净因素给人体带来的影响。

  在结束一系列系统设备装置之后,需要按照相关标准进行验收。如何做好验收工作,从哪方面检查验收工作呢?根据医院有关于网络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员及相关专家进行评估和检测,可以让本单位的技术专家进行安全评价,根据所需要的要求进行验收,认真核实每一项技术指标。对于工作中设计的图纸以及施工方案、说明书等,医院要派专业的人员给予管理并保存,方便以后设备的维护和检查。

  医院网络中心机房的设计以及建设是一项大工程,根据综上所述,只涉及了某一方面而已。这门复杂、技术要求极高的工程,在设计及建设过程中,每个子系统需要给予配合,才能协调工作,完成数据传输。为医院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提供支持。在整个项目的精心设计安排中,高质量的安装对于信息传输的安全及效率有着重要重要影响,同时也减少了设备故障的发生率。避免因为设备的损坏或者是外部原因而造成风险,确保整个网络中心机房能够发挥出所具备的功能。

  [1]王力天.医院网络中心机房设计原则及其建设[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3,08:83-85.

  《中国百科大辞典(第二版)》对“工程学”一词给出明确定义,即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于生产实践所形成的各学科,如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建筑工程等。从此定义可以看出工程类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自然科学原理的应用,也就是掌握技术。所谓熟能生巧,巧就指技术,所以工程类学生需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来掌握技术。

  网络课程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直接影响着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而由于远程教育师生在时间、地点上的分布式特点,使网络课程的设计模式不能等同于传统课程的设计模式。近年来网络教育的发展步伐日益稳定,并且涌现出一些不错的网络课程案例,比如目前评出的网络教育部级精品课程及部分省市级精品课程等。但是,由于工程类课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计划性、技术性和复杂性它需要学生在意义建构与统筹运用知识、判断与分析处理问题以及沟通协作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能力,这对网络课程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般认为,技术与教学结合的过程至少涉及3个方面:学习理论、技术本身和教学实践而本文仅选择“学习理论”这一维度进行分析。任何的课程设计必须基于一定的学习理论,并以学习理论的思想作为设计原则贯穿始终。本文结合目前对网络教育影响较大的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探讨如何才能更好实现工程类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并尝试性地提出一些适于工程类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

  何克抗教授曾经在2005年提出过网络课程的定义:“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网络课程通过网络创设虚拟化的集成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通过自主化、个性化和协作化的学习来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网络课程不同于传统的课程,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需考虑师生分离的教学形式、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技术支持等因素,所以网络课程不能完全依照传统的课程设计理论,它应该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原则。

  根据前文所述的工程学及网络课程的定义,本文对“工程类网络课程”也进行了界定:工程类网络课程是在现今的教育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基于互联网开展的以传递自然科学原理及如何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为目的的课程,课程的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自主性、开放性、协作性与实践性。

  工程学是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于生产实践所形成的各学科。根据此定义可分析出工程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即:(1)掌握自然科学原理;(2)学会如何运用自然科学原理;(3)准确应用于生产实践。

  简单来讲,工程类网络课程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基于网络的工程类课程。因此,工程类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学习者通过学习网络课程,实现以下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程中的概念与原理;(2)已获得概念与原理的运用法则;(3)形成技能,可在生产实践中熟练运用。

  以心理学家安德森(Anderson)为代表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根据个人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陈述性知识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往往起到基础的作用,各种一般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和运用都要受到策略性知识的指导和支配。

  工程类网络课程的三项培养目标分别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相互映射。本文将从工程类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入手,结合认知学习理论进行分析,试图寻找更宜于各培养目标实现的理论依据与设计策略。

  陈述性知识是对定义、原理、规律等的描述性知识,而这恰好映射了工程类网络课程的第一个培养目标,加涅指出这些定义、规律等陈述性知识在整个知识系统中起着基础的作用,并且还是思维的工具,所以学生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或动作技能的培养和锻炼无不需要其掌握广泛和精确的陈述性知识。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环境知识提供潜在的刺激,至于这些刺激能否引起以及引起何种反应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由一系列过程组成,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应注意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而这些知识结构的小元素,就是我们所说的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对定义、原理、规律等的描述性知识,而这恰好又映射了工程类网络课程“理解并掌握概念与原理”的培养目标。

  为了有效的将外界客观事物的关系内化为学习者的内在认知结构,认知学习理论认为课程设计应坚持一些基本原则,而这些原则对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也就是对实现工程类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逐步分化原则,要求课程内容的呈现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根据具体细节逐步分化。并且认为概念和原理越是基本,在解决问题和学习新内容时应用性越大。(2)分类处理原则,要求课程设计者根据所阐述事理的属性和关键特征将它们进行分类处理,便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系统的选择和抽象概括,并且这种分类处理既符合人类认知事物的基本规律,也容易使学习者形成概念。(3)积极参与原则,是指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然后给予反应,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主动获取并内化知识。

  笔者从上文对工程类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及认知学习理论的深入分析的过程中,结合学习理论的课程设计原则,总结出了几条工程类网络课程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在此一一列出,供大家探讨。

  工程类网络课程的设计应该更关注学习者的需求,及学习者与学习课程的关系,网络课程不是用来规范和约束人的工具,而是学习者自我实现的阶梯。因此,学习者应该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占绝对的主体地位,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有目标的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自主管理学习步调与学习方式。

  所以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应该思考四个问题:(1)课程内容能否满足学习者的需求(2)课程设计是否适合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特征?(3)课程设计是否有成熟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供学习者自主学习?(4)课程设计是否给学习者留下了自我思考与自主建构的空间?

  工程类网络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技术的统筹掌握与应用,此处的技术一般是指程序性知识。而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各个阶段对应着网络课稗中不同稗度与不同类犁的知识,为了便于学习者意义建构和程序性知识的形成,应该根据学习者特点和知识特点分层分类的进行设计。

  建议在设计课程时,应根据知识的属性和内容关键特征,将其进行分类处理,并且知识呈现的序列应由最一般的基础性概念开始,再根据具体细节逐步进行知识分化。

  认知主义思想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在网络课程设计中我们应注意课程的交互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保证在进行每一个小单元的学习时,学习者都可以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比如:通过选择、填空、书写答案或游戏等方式,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网络课程应该给学习者的信息加工活动提供条件和空间,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意义建构中,最终线即时强化与反馈

  即时强化与反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减少负迁移,加快概念原理性知识向技能操作转化,使技能达到自动化并保持在较高水平等。比如,设计网络课程时,设置实时在线交互与答疑、评价机制、错误记录机制、鼓励与惩罚机制等。

  应该给学习者提供与其现实生活相似的或真实的情境,以利于激发学习者内部的动机,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学习者能否有效学习并熟练运用操作技能是衡量工程类网络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几何与物理建模方法、高性能计算、新型传感和感知机理、高速图形图像处理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网络试验系统和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应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笔者在此不多阐述。但认为在网络课程中应用这些技术的时候需考虑2个问题:(1)应用此技术解决了什么问题?(2)应用此技术的初衷是什么?

  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和网络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不过人们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为此,运用过程中应遵守一定的原则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潜力,使其更好的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

  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使用过程中应遵守简约原则,以满足实际生产需要,提高经济效益。为此应重点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充分认识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的更新周期,加强重要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以减少设备大修成本开支。例如,企业可在重要的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相关设备旁设立醒目的标志,以达到提醒工作人员的目的,避免其给设备造成无意破坏。另外,当前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更新换代快,企业中很多设备已很难满足实际生产需要,为此,应加强软件系统的升级,并根据生产需要和自身经济实力更新计算机与网络设备,要求配备的设备以简约实用为主,尽量不要安装与实际生产工作无关的软硬件系统;其次,购买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相关设备时,应认真分析设备参数,从而购买合适配置的设备,避免资金的浪费;最后,相关技术人员应加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操作技巧,最大限度的发挥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潜力,有效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为企业的生产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使用时应遵守规范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管理和员工工作效率,保证企业生产工作的有序开展。为此,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有效落实:首先,制定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规范标准,要求工作人员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经调查很多企业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人员,工作时不规范操作时有发生,一方面增加了工作失误率,另一方面往往导致计算机软、硬件损坏,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的同时,增加不必要的维修成本开支;其次,加强规范操作宣传。企业应加大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规范操作宣传力度,让企业员工认识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使其在工作中自觉规范使用行为,为保证计算机设备的高效运营创造良好条件。例如,企业可在办公室会车间张贴宣传标语等;最后,加强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相关设备的使用监督。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监督部门,负责监督计算机等相关设备的使用情况,对不按照规范标准操作的行为应及时给与纠正,严重时给予惩罚以增强工作人员对规范性操作的认识。

  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使用过程中,遵守科学性原则至关重要。首先,要求企业技术人员努力学习和探讨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专业知识,例如,参加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培训班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际生产工作;其次,注重科学意识的培养。实际工作中技术人员应注重培养自身科学意识,以科学的眼光分析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经过详细的探讨,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应保证解决方案的有效性,以保证问题能够有效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更好的为实际生产服务;最后,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制定的战略方案进行科学的分析,引进有助于企业未来健康发展的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以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

  不可否认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为企业的生产作出较大贡献,但是实际运用时应遵守适度性原则。首先,正确对待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在实际生产工作中的应用,不可过分的依赖。一方面企业应根据生产需要给相关部门配备相关设备,以保证这些部门的正常运营。另一方面企业应结合自身性质和发展规划,准确把握所配设备数量,尤其应避免盲目追求高端产品增加购买设备的成本开支;其次,要求相关部门认真统计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所用设备的实际情况,并及时上报损坏或无法正常工作设备。企业根据设备的使用和损坏情况,进行合理的更换。例如,对于给企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的设备应及时更换性能良好的设备,而对于给实际生产活动影响较小的设备,可推迟更换或取消,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开支;最后,企业应站在全局角度分析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运用情况,及时发现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技术团队制定优化方案,以减少技术因素给正常的生产活动造成影响。

  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良好的效益支撑,因此,运用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时企业应严格遵守效益性选择。

  1)当企业做出有关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方面的重要决定之前,应充分论证所需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且不可为了单纯的追求信息化而装备使用几率很小的设备。2)利用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创造经济效益的多少受很多因素影响,一方面与相关设备的运行情况有关,另一方面与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关。因此,企业应在重点部门或重要网络位置安装性能较好的设备,通过定期开展培训活动,使工作人员掌握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操作技巧,实现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的良好匹配,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经济效益。3)定期派出技术人员到先进单位考察学习,找出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与其他企业的差距,通过改进运用方法或策略不断缩短与其他企业的差距,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显著提高了企业生产管理效率,为很多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利润。因此,实际生产工作中应严格遵守上述原则,及时发现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方面的问题,充分发挥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潜能,为企业长远、稳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毕焘,屈晓宇,张建国.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原则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3):121,123.

  [2]柏英耀.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原则研究[J].科技传播,2013(05):189-190.

  [3]许琳.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原则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3(18):75.

  [4]毕建新.试析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的若干原则[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01):111-112.

  [5]詹海龙.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的实践原则[J].科技致富向导,2013(18):220.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