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020-955774

网络设计原则十篇

标签: 网络设计 2023-11-30 

  都市中建筑密度高,对无线信号干扰屏蔽大,使室内覆盖电平较差,同时宏站的覆盖特性引起高层信号混杂,导致信号质量严重下降。与此同时,移动数据业务迅猛发展,必须通过提高频谱效率、降低建设成本来提高单位比特业务量,增加网络竞争力。高数据业务主要集中在家庭和办公场所。建设室内覆盖系统可以有效解决网络覆盖问题。改善建筑内部的信号质量,提高业务速率,改善高层干扰。同时建设室内覆盖系统可以解决网络容量问题,有利于实现频率复用,提高单位面积业务能力,分担室外宏站业务量。

  1、与宏蜂窝的协同特性。室内覆盖系统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宏蜂窝系统组成分层网络,需要考虑二者之间的频率规划、干扰规避、小区选择、小区切换和负荷分担等问题。室内外协同是室内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

  2、不连续覆盖特性。室内覆盖系统的物业点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只要考虑物业点内部的各小区间的互相影响。基于不连续覆盖特性,室内覆盖系统可以使用更紧密的频率覆盖复用方式,实现更多的容量需求。由于各物业点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对每个物业点做有针对性的规划和设计。

  3、设备特性。室内覆盖系统的信源与宏蜂窝不同,有基站系统、直放站系统、分布式基站系统、微分布基站系统多种信源。对于LTE系统而言,智能天线无法应用在室内覆盖系统中。带来规划设计和优化的特殊性。

  4、与物业内部结构紧密结合的特性。室内覆盖系统需要布放线缆和天线等设备,需要综合考虑物业点的功能、结构、装修、强弱电井分布等情况。

  容量是要确定规划的分区和频率规划。覆盖是要确定室分天线的点位。干扰分析是要确定多系统的合路形式。[1]

  1、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佳建设模式。应综合考虑网络性能、改造难度、资源情况、投资成本等选择最佳建设模式。应在不影响现网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保证网络质量前提下,尽量发挥TD-LTE的性能特点;如需对已有室分系统进行改造时,应尽量减小改造量和对现网的影响。

  2、室内外覆盖一体化原则。确保室内分布系统提供良好的室内覆盖,同时要避免室内信号对室外构成强干扰。

  3、室内外采用异频组网方式。应尽量采用异频组网方式;室内采用E频段(2320-2370MHz),室外采用D频段(2575-2635MHz )和F频段(1880-1900MHz)。

  4、充分考虑干扰和电磁辐射要求。分布系统建设应考虑多系统间的干扰,应保证TD-LTE和其他通信系统间的隔离度要求,避免产生系统间强干扰。TD-LTE室内覆盖工程应按照“多天线、小功率”的原则进行建设,电磁辐射必须满足国家和通信行业相关标准。[2]

  1、LTE室内覆盖系统场强分析。链路预算是通过对照PDSCH信道SINR与数据速率的对应关系及其他信道的解调信噪比要求得出。双通道增益是通过双天馈系统的部署使用SFBC与空间复用相结合的自适应方式。在低信噪比时吞吐量单流高于双流;在高信噪比时双流性能高于单流。

  2、室内外小区协同。室内外主选网络应与物理区域一致;室内有良好的小区选择/重选、小区切换;RS功率室内外平衡,与业务信道平衡;室内外泄的区域应狭小。

  3、基于已有网络改造。LTE的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与TD-SCDMA基本相当。可以参照TD-SCDMA覆盖半径规划。

  5、保证90%以上覆盖区域的信号强度RSRP不低于-105dBm,且信噪比SINR大于3dB;对基站信号重叠区,应保证90%以上覆盖区域的信号强度RSRP不低于-95dBm,且信噪比SINR要求大于等于3dB;手机应优先占用室分系统信号.泄露建筑周围10米外强度不应高于-110dBm。

  1、信源配置。通过承载业务量进行预测,按照场景,覆盖面积,覆盖区域移动用户使用人数等确定站点的容量,合理配置信源.LTE室分小区目前采用同频组网方式,小区配置载波带宽为20MHZ,根据室分站点RRU数量进行小区划分,在设备受限情况下,当RRU数目大于6个时需小区划分。

  2、时隙配置。LTE室内覆盖系统需要具备时隙调整能力,便于进行不同时隙配置或交叉时隙干扰的验证.对于和TD-SCDMA共存的场景,通过上下行时隙对齐方式规避TDSCDMA的交叉时隙干扰.上行比下行子帧配比为3:1.特殊子帧配比为DWPTS:GP:UPPTS=3:9:2。特殊站点下行高速率平均吞吐量特殊子帧配比:10:2:2。

  3、同步信号配置。LTE系统需要严格的时间同步,时间同步以GPS卫星信号进行同步,对于已有GPS机房的,通过增加功分器引出信号用于LTE设备同步.对于无GPS站点,需新增GPS天线、干扰分类。在进行系统间的干扰分析时,主要应考虑邻频干扰、杂散干扰、阻塞干扰和互调干扰情况。邻频干扰一种是与其他运营商室分系统的邻频干扰;一种是与TDSCDMA共系统上下行时隙同步时,可以实现共存、共址,否则会出现干扰等问题。异频段杂散、阻塞干扰是根据相关协议指标进行计算,并取杂散干扰和阻塞干扰的最大值(其中杂散干扰以底噪提高1dB为标准)。互调干扰是多系统合路时可能会产生的互调干扰,互调干扰主要依靠合路器进行抑制,目前较好的合路器三阶互调抑制指标在-120~-140dBc左右。对于TD-LTE使用2320-2370M频率的情况,不会与GSM、DCS系统产生互调干扰;但如TD-A(2010-2025M)合路可能会对DCS系统产生互调干扰。

  2、干扰的解决措施。干扰的解决措施方法有:调整相互影响的频率;降低干扰源功率;发射机增加滤波器;接收机增加滤波器;对于接收机阻塞、交调干扰,可在扰系统端增加滤波器抑制带外强信号功率;不同系统耦合时,通过合路器的隔离度实现不同系统的隔离;天线的空间隔离增加发射机和接收机的距离降低干扰。[4]

  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现在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指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简单的说网络课程就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课程的功能。因为网络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所以要在了解网络特点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开发出优质的网络课程。

  在网络教学中,网络课程一改以往书籍、报刊等印刷信息以及广播电视等电子信息的单向传递方式,网络信息载体具备双向传递功能,这种双向交流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学习者可以通过发送E-mail或与教师实时聊天的形式接收教师传来的教育信息,也可以向教师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则根据学生随时发送的教学信息不断调整和改善教学,促进教学。同时学习者也可以是网络信息的者,可以提高学习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成就感,还可以为多元化的评价提供可能。

  网络课程由于技术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任何网络学习,学校已经从一个有围墙的实体转变为一个覆盖全球的知识网络。网络课程不仅是时间空间上的开放,更是对所有个体的开放,个体不会因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被拒之门外,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育。

  在充分开放的网络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检索学习科目。在每一门科目中,也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者结合自己的学习状况,目前已有的认知水平,选择与自己学习特点、学习内容相适应的学习资源,自定步调地通过网络学习。同时他们又可以不受到主流文化和意识的控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视角来理解知识,从而发展个性、开发创新思维。

  网络支持下的学习更能体现协作的优势。网络群组管理员(通常为教师)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人物,引导、促进、帮助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成员之间的协作学习加强了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共处能力和探索精神,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也提高了网络课堂的交互能力、摒弃了传统课堂中单纯的人机“刺激反应”的交互形式。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课程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集视频、音频、声像技术为一体的网络学习环境,使交互形式更丰富、更逼真、更直观。多媒体化提供多样的外部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利于问题情景的创设,进而激发思维灵感,促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网络课程的超文本性打破了传统教材组织的逻辑性、线性顺序结构,以非线性、非结构、网状结构形式组织教材内容,这与人类思维的联想特征相一致,更符合人类思维的特点和阅读习惯。

  作为网络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课程在实现终身教育与教育资源的共享等方面充分显示了自己的优势。但调查显示, 现有的网络课程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 都不能完全适应网络学习者的需求。经过对一些网络课程的调查研究,对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目前的网络课程内容非常的丰富,各种媒体的应用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也从过去单一的文本、图像和PowerPoint的讲稿形式,转变为多样化。但网络课程不同于网络资源库,它不仅要提供教学内容、教育资源,网络课程首先的属性是“课程”,它应该包含“课程”的一切特征,如: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等。网络课程的学习因缺少了老师的现场引导,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都应该细化到每个新的知识点,具备可操作性,必要的网络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不可缺少的。

  在学习某些教学内容时,学习者缺少相应的学习环境, 这使得他们不能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交互和群体的协商与对话,不能向教师提出遇到的问题, 无法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无法进行实验、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等。学习者会因为不适应这种情感的缺失对网络课程失去学习的兴趣。

  作为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 应该包含泰勒原理中的四要素, 即目标、内容、策略( 活动、媒体、资源等) 和评价。现代教育评价的趋势体现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但是关于网络课程评价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网络课程都没有关于课程评价的说明与介绍。

  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彩,资源的超连接组织形式而且没有教师的及时指引,都会导致学生在利用网络课程学习的时候迷航。因此网络课程中简洁明了、方便易用的导航系统就显得非常重要,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加上一些迷航提醒。

  网络课程设计不能简单套用传统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一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长,二是要适当体现当代教育改革的精神。我认为网络课程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网络教育特点决定了网络学习即使是协作学习也要在学习者的独立学习基础之上进行。网络课程设计中要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现象、观点、数据和资料,并适当地留出空间让学习发挥自由思维活动,才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减少网络学习可能给学习者带来的情感缺失等问题。

  开放性原则是指设计的网络课程应有多个学习起点和多条学习路径。建构主义强调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事物的了解或对知识的掌握应从多层次、多角度入手,没有必要给学习者设定一个固定的学习起点。还要给学习者创建一个开放性的学习氛围,让所有的学习者可以畅所欲言,都可以成为网络课程的设计者,这样可以使学习者有更强烈的归属感,成就感。

  情境性原则是指网络课程要给学习者提供和显示与其生活相类似的或真实的情境,以利于学习者在这种环境中去发现问题、探索或、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习的质量。建构主义强调真理的相对性,重视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网络课程要尽可能的提供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情境。

  摘要主要阐述了网络课件的定义、网络课件设计时要把握的几个原则以及为使网络课件更好的被学习者接受而应遵循的艺术要求。

  关键词网络课件设计; 原则; 艺术要求网络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系统的分析、设计,以计算机处理和控制的多媒体为表现形式,利用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是能够在网上的可以用来存储、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让学习者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习者的学习作出评价的现代教学媒体。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其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代化教学辅助工具。

  由于网络教学的学习者对计算机以及网络知识的了解存在很大差异,有些学习者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可能不高,所以,在网络课件设计时,应注意使用课件的操作步骤要简捷,不需要过多的预备知识,最好都以可执行文件的形式存在,使学习者既可以在网上直接浏览,也可以下载运行,还应注意课件的操作界面要明晰,不能让学习者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探索如何操作上。

  为了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在进行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时应使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应使多种媒体信息得到灵活运用,如: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动画以及视频图像等,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加大对学习者的刺激,促进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在强调形象化的同时,不能喧宾夺主,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这一中心,防止课件界面色彩、声像效果等过分突出,影响学习者的学习。

  要把网络课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也就是说,在总体设计时,首先要从整体出发,把每个教学科目分解成数个模块进行设计,而后再将各个模块连成一个整体,这样做便于分工协作以及课件的维护、修改和补充。

  由于网络教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递教学信息、答疑解惑的,网络的带宽和传输速度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施。在网络带宽和传输速度一定的情况下,网络课件的大小对教学具有较大的影响。如果课件体积过大,势必传输速度过慢,影响浏览与下载。因此,在设计网络课件时,必须对课件的容量加以规定,尽可能减小课件体积。对较大的课件进行分割,分别制作并建立链接。在各种媒体格式的运用方面,在兼顾课件质量的基础上,要尽量选择数据量小的格式。

  网络课件的设计不能仅仅局限于独立使用和完成某项单一任务,而是在四通八达的网络中应用,最大限度和最方便的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

  能够动态生成适合于个性化教学的内容和策略,向学习者提出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的建议,向教师提供教学模式、方法、测试重点、方式、题型的建议是智能化的主要特征。智能化技术在不断地研发阶段,在教学课件设计时要不断关注成熟的智能化技术,提高课件的智能化程度。

  网络课件的设计只围绕教学这个中心是远远不够的,艺术性也一定要考虑在其中。多媒体设置要恰当、新颖、节奏合理,画面设计要美观大方,色调搭配要均衡和谐,声音配置要悦耳、清晰,整体风格要协调统一等等。

  网络课件的实体是艺术化的科学,其具有很强的可看性和吸引力,所以其艺术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安全包括网络设备、配套设备的安全、数据的安全、通讯的安全、运行环境的安全,还包括网络内部每台计算机的安全、计算机功能的正常发挥等部分。办公自动化网络是一个中小型的局部网络。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是自动化无纸办公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联网办公时,由于覆盖面大,使用人员混杂,管理水平各异,往往不能保证公文在网络上安全传输和管理。还有一些人专门在网络上从事信息破坏活动,给国家、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加强网络安全,防止信息被泄露、修改和非法窃取成为当前网络办公自动化普及与应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物理设备威胁:是指偷窃设备、直接读取设备、间谍行为等以直接方式对系统信息造成的威胁。黑客只要侵人办公自动化网络中的任意节点进行侦听,就可以捕获发生在这个网上的所有数据包,对其进行解包分析,从而窃取关键信息;而本网络中的黑客则有可能非常方便的截取任何数据包,从而造成信息的失窃。

  4.病毒或编程威胁:病毒袭击己成为计算机系统的最大威胁,一旦某个公用程序染了毒,那么病毒将很快在整个网络上传播,感染其它的程序。由网络病毒造成网络瘫痪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一旦网络服务器被感染,其解毒所需的时间将是单机的几十倍以上。此外,有的编程人员为了某种目的,故意编写一段程序代码隐藏在系统中,对系统安全构成威胁。

  服务器安全保护,不同类型、不同重要程度的数据应尽可能在不同的服务器上实现,重要数据采用分布式管理,服务器应有合理的访问控制和身份认证措施保护,并记录访问日志。系统中的重要数据在数据库中应有加密和验证措施。

  用户对数据的存取应有明确的授权策略,保证用户只能打开自己权限范围之内的文件。

  通过审计和留痕技术避免非法者从系统外取得系统数据或是合法用户为逃避系统预警报告的监督而从系统中取得数据。

  客户端安全保护,客户端的安全主要是要求能配合服务器的安全措施,提供身份认证、加密、解密、数字签名和信息完整性验证功能,并通过软件强制实现各客户机口令的定期更换,以防止口令泄漏可能带来的损失。

  2.对于病毒和灾难破坏的数据保护来说,最为有效的保护方式有两大类:物理保护和数据备份。要防止病毒和灾难破坏数据,首先要在网络核心设备上设置物理保护措施,包括设置电源冗余模块和交换端口的冗余备份;其次是采用磁盘镜像或磁盘阵列存储数据,避免由于磁盘物理故障造成数据丢失;另外,还要使用其他物理媒体对重要的数据进行备份,包括实时数据备份和定期数据备份,以便数据丢失后及时有效地恢复。

  3.要有效地防范非法入侵,应做到内外网隔离、访问控制、内部网络隔离和分段管理。

  4.内外网隔离。在内部办公自动化网络和外网之间,设置物理隔离,以实现内外网的隔离是保护办公自动化网络安全的最主要、同时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之一。

  第一层隔离防护措施是路由器。路由器滤掉被屏蔽的IP地址和服务。可以首先屏蔽所有的IP地址,然后有选择的放行一些地址进人办公自动化网络。

  第二层隔离防护措施是防火墙。大多数防火墙都有认证机制,无论何种类型防火墙,从总体上看,都应具有以下五大基本功能:过滤进、出网络的数据;管理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封堵某些禁止的业务;记录通过防火墙的信息内容和活动;对网络攻击的检测和告警。

  由于众多的因素造成了对数据完整性威胁和安全威胁,因此,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必须建设一套完整的策略和安全措施来保障整个系统的安全。

  1.安全性第一的原则:由于安全性和网络的性能是一对矛盾,两者不能兼得。建议选择前者,以牺牲网络的性能,来换取安全性的增强,但采取的措施应让用户感觉不到网络性能受到的影响。

  2.多重保护的原则:任何安全保护措施都可能被攻破。建立一个多重保护系统,各重保护相互补充,当一重保护被攻破时,其它重保护仍可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

  3.多层次(OSI参考模型中的逻辑层次)的原则:如在链路层和网络层实施包过滤,在表示层实施加密传送,在应用层设置专用程序代码、运行应用审计软件,在应用层之上启动服务等。

  4.多个安全单元的原则:把整个网络的安全性赋予多个安全单元,如路由器、屏蔽子网、网关,形成了多道安全防线.网络分段的原则:网络分段是保证安全的重要措施.网络分。

  段可分为物理分段和逻辑分段。网络可通过交换器连接各段,也可把网络分成若干IP子网,各子网通过路由器连接,并在路由器上建立可访问表,来控制各子网的访问。

  6.最小授权的原则:对特权(超级)网络要有制约措施,分散权力,以降低灾难程度。

  7.综合性原则: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应从物理上、技术上、管理制度上以及安全教育上全面采取措施,相互弥补和完善,尽可能地排除安全漏洞。

  [1]李海泉.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与方法[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2]陈江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系统分析闭[J].计算机系统应用,1998,10

  我们将计算机网络可靠性问题,通过模型化表现为图的可靠性问题,关于计算机网络模型的表现形式,多是借助概率图G(V,E)。其中结点集合V,表示的是计算机网络的用户终端,而E表现的则是计算机的链路。这种计算机网络模型概率图是图的各边和终点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得到,通常图的可靠性,概括了两个问题,首先是分析问题,也就是关于既定图可靠度的计算;另一个则是设计的问题,指的是在给定所有元素后,设计出可靠度最大的图。通常图的可靠度并不方便求解,不过可以通过计算失败度,用总和1减去失效度得出可靠度。

  科研人员对计算机网络设计,以及计算机网络设计的建设,总结出以下设计原则,对已规范和知道计算机网络可靠度的优化,这些原则起到了重要作用。原则一:按照国际设计标准规定,借助开放式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将异构系统进行连接,或者将异种设备相联系。这一设计原则具扩展与升级的能力。原则二: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设计,其实是将设计的先进、成熟,以及使用与通用等特性的完美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程序与先进,首先需要将网络拓扑结构的实用性与通用性相结合。原则三:计算机网络的互通能力要强,可以实现多种通信协议。原则四:计算机网络要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同时还要具备冗余能力以及容错能力,管理性要强,此外网络管理软件要现金,选择的网络设备要支持SNMP和CMIP。原则五:选择的计算机网络链路的截止一定要保证质量,如此才能够保证主干网足够大的带宽,且实现网络良好的响应速度。原则六:保护当下对计算机网络的投资,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合理的分配硬件设施、网络布线系统,合理的调用网络操作系统与网络应用软件。原则七: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在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提高性价比。

  通常从两方面着手,来改善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一方面,提供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是从相关的部件着手;另一方面,则是增加计算机网络相应的冗余部件,这样不但使计算机网络功能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此外,这种形式也提升了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成本投入。一般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优化方法,通常采用的方法分别是试凑方法和分层处理方法。

  关于试凑方法,指的是将适合计算机网络可靠性要求的方法研究出多种,然后通过比较各个方法所需要的费用来选择。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一般情况下,都会在多个设计方案中,选出比较好的方法,或者通过对各个方案的比较,选择一个既省时又节省费用的方案。

  计算机网络首先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要求,换言之就是对各个层次的可靠性的要求。由此,关于计算机网络优化的分层处理方法,其作为由美国国防部提出的完整方案备受重视。分层处理方法将计算机网络分为4个层面,分别是服务层、逻辑层、系统层以及物理层等层次,在对各个层次的可靠性通过具体的测度指标定义之后,再对可以提高可靠性的技术与保障措施进一步规定。不过,关于计算机网络优化的分层处理方法的应用,如何进行分层,如何对各个层次进行协调,以最终保证可靠性测度指标达到最佳效果,依然是我们未来需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自计算机网络产生以来,人们就对其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网络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成为人们如今一项极其重要的技术时,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基本概念是什么?计算机网络安全原则是什么?应如何设计方法?这些都是提高现代社会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核心思想。

  1.1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概念计算机网络需要达到什么程度的可靠性才行?一般来讲,计算机网络在特定的环境下以及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人为输入的指令能够顺利可靠的完成人们所要其完成的任务,可以发现,计算机网络在确保特定环境、一定时间以及任务的完成三者共同因素来确定该计算机网络是否具有可靠性。目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计算机网络完成,并且,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是其进行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一点其可靠性降低,则便会打断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展,有时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是有着非常中重要的意义。

  1.2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设计原则在设法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的同时必须要有一定的设计原则,科学合理的设计原则会使计算机网络更为的可靠和安全。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计算机网络有着极大得不确定因素,则需要具有一定的经验,依据相应的设计原则进行设计。(1)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容错率,可以通过多台的计算机作为后备,一旦某一台计算机出现故障,后备计算机便可以继续投入运行以确保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避免因一台计算机的故障导致整个计算机网络的瘫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2)尽可能的现代化新技术对计算机网络的投入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是新一代科学技术的体现,计算机网络无比的庞大复杂,要使其确保稳定可靠,则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现代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确保计算机网络能够从容的应对新型病毒或者漏洞的侵入。这也是计算机网络发展中所必须要考虑的,也是其能稳健发展的前提。(3)选择优质的网络产品,在进行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的同时,要注重于优质网络产品的选择,计算机网络结构庞大复杂,网络产品更是数不胜数,有优有劣,并且不易分辨,因此,在选择网络产品时,有必要根据该网络产品在国际中的影响力、口碑以及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性的选择,严格依据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设计原则进行筛选出优质的网络产品,提高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性价比。

  2.1容错性的设计容错性的设计是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常用的方式,它允许操作者有一定的失误,在使用者产生失误行为时利用备用设备或方案等进行及时的弥补或替换。在计算机网络的容错性设计中,多采用网络并行沈余的形式,通过两台或以上计算机相连工作,在一台计算机不能工作或者出现故障,另一台计算机及时替换继续工作,确保任务的继续进行,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

  2.2双网结构的设计上面容错性的设计主要针对硬件外设装置来设计,而双网结构设计的对象则是网络,也就是在原先的网络上加上另一个网络作为其备用,计算机在运行时,不仅计算机会因各种因素产生故障,网络也同样会出现意外无法正常运行,此时的双网结构设计就显的尤为的重要,双网结构方案在针对于操作者在网络传输数据信息时所出现的意外,确保信息数据的正常传输。双网结构设计与容错性设计结合协作,便能极大的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

  2.3网络层次和体系结构的设计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若想构建一个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则不仅仅要针对于容错性和双网结构设计,亦要进行网络层次和体系结构的设计。网络层次和体系结构的设计在于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出计算机网络性能,计算机网络是无穷无尽、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只有具备优良的网络层次和体系结构,才能让整个计算机网络处于一个稳健状态。网络层次的设计能够使网络多元化,无形中增大网络的容量性,可以在一定情况下进行扩展或者删减。当计算机网络出现故障时,可以分段分点进行排查和修正。体系结构的设计使计算机网络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能更好地完善整个计算机网络体系。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对计算机专业或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人才缺口日益变大。怎样开展好计算机基础和专业教育成为很多院校教学改革的热点,而网络课程具有灵活教学,自主学习,在线检测,资源共享等等优势,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计算机教育形式。在网络课程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怎样提高网络课程的可读性和易用性,进而提高网络课程的使用率,达到较高的网络教育质量呢?

  在下文中,我们将从网络课程VI设计的角度,对VI设计的常用理论进行阐述,同时将结合实际项目,重点论述VI理论在网络课程开发中的应用。

  VI是英文Visual Identity的缩写,称为“视觉识别”,它是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企业识别系统)理论中的组成部分。CIS是将企业的理念、素质、经营方针、开发、生产、商品、流通等企业经营的所有要素,从信息这一观点出发,以文化、形象、传播的角度来进行筛选,找出企业所具有的潜在力,找出它的存在价值及美的价值并加以整合,使它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转换为有效的标识。作为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一部分,CIS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企业。CIS理论共包括三部分:MI(Mind Identity)理念识别、BI(Behavior Identity)行为识别和VI(Visual Identity)视觉识别。MI理念识别是指企业或组织的经营战略;BI行为识别是以实现企业或组织的理念而进行的组织行为方式;VI视觉识别则是借助于传播手段,将企业形象和企业理念向外界传递,使其显性化。“如果说理念是企业的头脑和灵魂,行为是企业的处世方式,那么视觉识别系统就是其着装和仪表。”在实际应用中VI视觉识别系统,包括基础设计要素和应用设计要素两个部分。

  VI设计是平面设计的一种,隶属于视觉艺术,因此,视觉艺术的构成法则和规律也多适用于VI设计。视觉艺术的重要本质是视觉形式的创造,视觉形式的创造决定着VI设计的生命。VI设计不同于一般的美术设计,VI视觉要素是综合反映组织整体特色的重要载体,是组织形象外在的符号化的表现形式,从本质上讲,它属于一种组织行为,必须能使人感悟到组织精神的个性与内涵,传达组织的经营理念。因此,不能从纯美学的角度设计制作,以观赏价值代替实用价值,但也不能单单只求实用而忽视了美。由于VI的识别是通过视觉传达完成的,公众识别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VI若缺乏美的艺术表现力,则不能唤起公众的美感愉悦,识别认同的作用将微乎其微。因此,VI设计时必须遵循统一与变化,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调和与对比,比例与尺寸,色彩与联想,情感与心理等美学原则,通过独创性的符号立意来表现个性。

  VI的设计程序可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准备阶段,成立VI设计小组。理解消化MI,确定贯穿VI的基本形式;(2)设计开发阶段,基本要素设计;(3)反馈修正阶段,调研与修正反馈;(4)编制VI手册,编制VI手册是VI设计的最后阶段。VI设计的基本原则:VI的设计不是机械的符号操作,而是以MI为内涵的生动表述。所以,VI设计应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理念。风格的统一性原则;强化视觉冲击的原则;强调人性化的原则;增强民族个性与尊重民族风俗的原则;可实施性原则,VI设计不是设计人员的异想天开而是要求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如果在实施性上过于麻烦,或因成本昂贵而影响实施,再优秀的VI也会由于难以落实而成为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符合审美规律的原则;严格管理的原则;VI系统千头万绪,因此,在积年累月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各实施部门或人员的随意性,严格按照VI手册的规定执行,保证不走样。[1]

  VI设计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现在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跨国企业如荷兰壳牌、美国通用、可口可乐、日本佳能、住友银行等,无一例外都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他们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与科学有效的视觉传播不无关系。近20年来,国内一些企业也逐渐引进了形象识别系统,最早的太阳神、健力宝,到后来的康佳、创维,也都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在中国新兴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想长远发展,有效的形象识别系统必不可少,这也成为企业腾飞的助跑器。

  至于VI设计理论在网络中的应用,特别是网络课程中的应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还处于摸索阶段,VI的理论原则在网络课程开发过程中是否适用,下文将结合项目实例进行论述。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可以分为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持环境这两个组成部分。是一种按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超链接的结构,对教材内容经过教学设计,以多媒体及网页形式制作的教学软件,可在互联网的网页浏览器中运行。[2]

  网络课程是基于网上远程教学的特点,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又要便于教师通过网络进行讲授和从事相关的教学活动[3](如网上辅导、答疑和提交作业等)。

  网络课程不但要把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较好地表现在网页上,即要对教案的文字、图表、视频和音频作合理的布局和设计,而且要满足在互联网上运行的基本条件,例如:安全、稳定、可靠和下载快等特点。

  从上面对网络课程的定义和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对于网络课程视觉元素的设计非常重要,而对视觉元素的设计恰恰就是VI设计的主要内容。

  《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尤其注意对自身视觉元素的设计,为了符合VI设计原则,所以决定采用既有的网络课程开发工具“弘成系统”,它是一个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是用来集成、处理和统一管理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的开发工具。对于高校等机构,对课程有很大的需求,但课程制作又需要个性化的自主完成的情况。弘成科技特地推出的“弘成系统”是一个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它能使有任何多媒体课件制作需求的人员能够根据自己的创意,将文本、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各种多媒体素材进行集成,使它们融为一体并可以同步显示,从而制作出丰富多彩的各种多媒体网络课件产品。利用“弘成系统”,结合本课程的开发设计要求,决定采用下面如图1所示的开发流程。

  首先,开发小组的组成应有:学科教学人员、教学设计人员、程序开发人员和美工。开发应采取项目制,由教学设计人员全面负责。

  (1)教学设计阶段:选定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交互方式、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需要提交的文档是网络课件的脚本。

  (2)软件原型开发阶段:将网络课件的脚本设计成可运行的界面程序,即确定程序的逻辑框架,色彩色调风格,使教学设计的意图能够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本阶段应该提交软件原型及软件原型的使用说明。

  (3)正式开发阶段:根据课件脚本及软件原型,开发具有实际教学功能的原件。在本阶段,需要提交的文档有:软件设计的技术报告,程序流程图,程序的源代码及相关数据清单。

  (4)测试、维护、修订阶段:按照课件脚本的要求,测试软件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测试软件的可靠性、稳定性等技术指标;程序开发人员根据测试报告修订程序,在本阶段需要提交的文档有:测试报告、软件的修改记录、软件的使用说明。

  从上述的开发小组成员和《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课程模板的设计和选定是由专业的美工人员完成的。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完全参照了VI设计准则,最终利用图像设计软件和“弘成系统”所得到的网络课程如下图2所示。

  《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目前已经投入实际教学使用,各项反馈良好,尤其是在VI设计原则指导下得到的网络课程界面,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各项功能设计非常人性化,课程的使用率比同类网络课程高,教学效果好。

  从《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和使用我们可以认为VI理论在网络课程开发中的应用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下面就几个典型问题予以阐述。

  VI设计在网络中的应用,特别是在网络课程开发中的应用范例还较少,目前也没有统一的使用规范,从实际应用中主要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VI设计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创作过程,如果一味强调美学原则,脱离实际应用固然不行,但是如果简单的把平面设计中的所有手法都搬到网络课程设计中也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网络课程首先作为网络媒体存在,它来源于传统平面媒体形式,但又具有交互性、媒体种类丰富性等传统平面媒体不具有的特征,所以VI原则在网络课程开发中应该有所取舍,最终才能使作品成功。

  VI设计与网络课程的关系应该是这样:首先,设计是为网络课程服务的;其次,设计是艺术和技术结合的产物,就是说,即要“美”,又要实现“功能”;最后,“美”和“功能”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网络课程。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美”和功能应该统筹协调。

  这里谈到的趋同是指在网络课程日益增多的情况下,许多网络课程的功能甚至教学目标基本一致,这就导致了界面设计的趋同性,带给浏览者的直观感觉就是你的网络课程同其它的差不多,辨识度低。解决趋同性最好从教学设计的根本入手,即找出更优的教学方式方法,更巧妙的利用网络的优势,新兴媒体的优势,使网络课程达到领先,则趋同性就会一定程度的避免了。

  以上一些问题均是《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的VI设计过程中出现过的,并都得到了解决,希望本文论述的VI设计应用原则和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能为同类设计提供参考。

  本文结合《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详细论述了VI理论在其设计过程中的实践应用。文中的开发技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对同类系统研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课程 网络课程 教学设计及理论 网络课程设计 网络课程开发 网络课程案例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络的普及,如何让我们的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需求?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网络远程教育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网络远程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无地域限制、无时空限制的新型的教育方式,而网络课程则是网络远程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师通过它把信息传递出去。要想设计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首先必须先理清以下几个与网络课程相关的概念。

  课程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所需的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总和。按照这个定义,教学中的“全部教学内容”包括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所涉及的内容,而且还应该包括与这些教材内容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网上资源;“教学计划”指预先为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拟定、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其中,教学内容是指课堂学习、课外学习、自主学习;教学计划是指教与学活动的总体规划和过程。

  根据上述关于课程的描述,不难看出,课程不能等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课程表、课件、教材,也不能等同于教学系统,它们的内涵是不同的,要把它们区别开来。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也可以这样描述:网络课程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按照这个定义,网络课程包括四个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和网络环境。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文字教材的翻版,也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网络版或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可以由多个网络课件和数据库、资源库、试题库组成,它不仅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动画、模型、文本、图形、图像等反映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内容,而且可以通过依托的教学平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教学内容包含教学资源,所以网络课程通常应当包括教学资源在内,只涉及教材本身的网络课程不是理想的网络课程。但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为了便于分工或并行运作的需要,有时也把教学资源独立出来,甚至将它与网络课程并列,称作“网络课程与网络资源开发”,这种区分只是开发的需要,网络课程本身应当包括网络资源。

  正如前面所述,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来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网络教育的功能主要由网络课程来实现。因此设计和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的根本保障。

  在设计开发网络课程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即教学规律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多媒体、手段一体化设计的原则;突出课程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原则;开放互性原则;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服务的原则;技术设计为教学服务的原则。

  网络课程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结构设计、导航设计、交互设计、控制设计、反馈设计和学习活动设计等。其中,导航设计、交互设计、控制设计、反馈设计包含在界面设计中;学习活动设计包括实时讲座、实时答疑、分组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讲评、协作解决问题、探索式解决问题等。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最后分析评价其结果的决策过程与操作过程。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预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前导和定向功能,直接决定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优化与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突出网络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学习资源的支持,注重基于网络的学习情境创设和教与学策略设计。

  结构设计是网络课程设计中的重要工作,包括功能结构设计和知识结构设计。其中,功能结构设计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要求,体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而知识结构设计应以有利于体现教学内容的组织的层次体系,有利于实现个别化学习而进行。知识内容的组织可以是线性结构、树状结构或超媒体结构。

  交互是指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人和学习资源、同伴及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它包括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人和学习资源之间的“人机”交互,由人来自主选择和控制学习的内容及进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索性学习并最终实现意义建构;另一种就是网络间的“人际”交互,表现为通过网络进行的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它支持协作学习、讨论学习、探究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在进行交互设计时,可以通过热字、热区、超文本链接、热物体、时间限制、事件响应、菜单等来实现。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功能模块有不同的交互实现方式,譬如在教学模块中,超文本、热字、热区等就比较常用,而在测试模块中,时间限制、事件响应就比较常用。

  控制是实现交互的必要手段,是网络学习中人与学习资源、学习系统、学习环境的交互操作。控制包括学习者的控制、网络课程开发者的控制和学习过程的控制。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及影响程度都在不断地扩大。如何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保障其工作不受到干扰和破坏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作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要求,可靠性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设计准则,我们首先要明确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概念及设计原则才能采取有效方法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

  1.1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概念。计算机网络是一种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而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则是指在特定环境中和给定时间内,对计算机网络能够可靠地完成所有业务的一个保障。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这一概念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作为网络有效反应和安全运行的基础,对各个行业的正常运转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由特定环境、给定时间以及计算机完成业务能力三者共同决定。如今,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试想如果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下降,那么不仅计算机网络会出现故障,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也会受到影响并造成很大的损失,其后果不堪设想。

  1.2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设计原则。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进行设计的,它建立在相应的经验基础之上。在对计算机网络进行设计和维护的过程中,只有遵循特定的设计原则,才能保证计算机网络的科学高效运行。下面来简单介绍一下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设计原则:

  首先,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应采用余度设计和容错技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以网络为媒介,将各立的计算机相互连接起来,如果其中一台计算机发生故障,可以采用其他任何一台计算机其处理相关业务。这样一来,可以有效避免一台计算机出现故障引起的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瘫痪的问题,从而保障了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使其能够持续高效地运行。

  其次在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新技术的应用。由于计算机网络结构的复杂性,使得其在设计开发与应用维护阶段都涉及到了大量先进技术的应用。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可靠性设计阶段有效运用这些先进技术,延长计算机网络生命周期,使其能够满足网络业务的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最后是注重性价比的提高,选择优质的网络产品。为了使计算机系统整体的性价比达到最高,必须严格遵照设计原则和标准,选择声誉良好、质量优秀且满足最新国内外技术标准的网络产品,同时也要统筹考虑周期费用,充分考虑到网络开发运行阶段以及日后维护所需的费用,保证计算机网络的质量。

  2.1 完善计算机网络设计。计算机网络由多种零件组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网络系统。因此为了使计算机网络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必须从各个零件的安全性入手,对零件的可靠性及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完善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在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及优化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设计的各个方面,对多种数据、设备以及方案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研究,并确定最佳的网络设计方案。此外相关设计人员还需针对选择的网络设计方案设计相应的网络监测方案,为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等提供双重保障,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2.2 多种设计方法的融合。在完善计算机网络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多种设计方法的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首先是容错性设计,在可靠性设计原则中就有提到,容错性设计允许操作者产生行为上的失误,是通过两台计算机的相互协调与来保证用户使用不受故障影响进而实现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提升。其次是双网结构设计,即设置备用网络替代原有的因出现故障而无法正常运行的网络提供服务以保证数据与信息的正常传输。与容错性设计相比,双网结构设计成本较高,但是其排除故障的方法更为简便快捷。最后是网络层次与体系结构的设计,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模块化的多层设计,在这种设计模式下,网络容量可以随时进行扩充,也可以保证故障的更好更快排除,对于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在实际设计网络的过程中,要将这几种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为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提供多重保障。

  2.3 限制网络的访问权限。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无形间使得网络的安全隐患加大,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对网络进行访问,访问者的身份如果不受限制,就会给存在不良意图的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因此,必须对计算机网络进行访问权限设置。首先可以设置相关的账号密码,这在我们的日常聊天软件中是非常常见的,每个用户只有在注册自己的账号并设置相应密码后才能拥有登录权限。相关网站可以采取同样的注册方式进行权限设置进而限制一些非法入侵行为的发生。其次是对资料内容的审核验证,这是建立在账号密码设置基础之上的第二套防御系统,可以起到进一步的限制与保护作用。最后是对操作口令的设置,经常操作网络的人对此并不陌生。所谓操作口令限制即通过相关问题设置、本人身份验证以及手机绑定等进行限制,使得非法入侵者无法对本人所需资料进行修改与盗用,进一步保障了计算机内部信息的完整性以及网络的安全可靠性。

  2.4 病毒防御与防火墙隔离技术的运用。近几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不断进步,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引来了一系列的“技术犯罪”。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非法入侵他人系统导致系统瘫痪,给他人造成巨大损失,各种计算机病毒也更加猖獗,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做好计算机网络的病毒防御工作非常重要。要在计算机中安装各种病毒扫描以及杀毒软件,并定期对计算机病毒软件进行更新与检测,进一步确保计算机网络运行环境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先进的防火墙隔离技术对计算机网络设置第二道防线,保障计算机使用者的资料安全;利用数据加密保障计算机网络内部信息的完整性与可靠性;通过对使用者信息以及身份的鉴定进行数据和文件的传输,有效避免病毒和木马的干扰,防止数据的泄露。

  2.5 加强网络管理,提高个人防护意识。有效的网络管理是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必须首先提高个人的防护意识。计算机使用者要对计算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充分认识到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及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安全防患意识,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要充分了解各种防病毒信息,做到科学的使用,定期做好杀毒软件的检测与更新工作,为计算机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运行环境。另外,相关部门则要完善各种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及管理条例的制定,完善计算机网络的合理化设计,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及时修正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计算机网络管理水平。

  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及,我们在合理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势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通过完善相关网络设计、设置网络访问权限、病毒防御、防火墙技术的运用、加强管理等各种手段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

  [1]黄宇.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方法研究[J].信息通信,2014(04):112-119.

  [2]蔡斌.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方法研究[J].消费电子,2013(24):76-85.

  [3]刘红武.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策略[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2):101-111.

  随着无线网络在国内外的大力普及,政府对3G网络建设的政策支持,国内无线网络技术发展迅速,而其中无线网络测试技术对整个网络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线网络测试是网络新技术实践检验和不断修正必须经历的一道管卡,也是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实践的关键。因此,一个完整高质量的无线网络测试系统对于无线网络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该系统可以合理的优化网络资源配置,通过改进现有网络,提高运营商的网络竞争力,并不断为新客户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从无线网络测试系统的需求出发,较为详细的分析无线网络测试系统的基本原理、整体功能设计和软件实现三个方面。

  本文所设计的无线网络测试系统是为各运营商等客户量身打造的高效、功能化、智能化的测试平台,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无线网络测试帮助运营商测试并了解无线网络的运行特点并作出评估,运营商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升网络质量,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无线网络测试系统在建设中把握以下几个原则:⑴标准化原则,可以满足各种接口协议。⑵开放性原则,能够满足各种网络类型及接入设备的要求。⑶人性化原则,对结构体系不断优化,并设计良好的人机界面。⑷数据互通原则,能够与其他测试系统共享数据并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⑸安全原则,合理设置权限,并备份测试数据,保证测试系统及数据的安全性。⑹经济原则,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用尽量少的钱做出最优质的平台。

  通过功能模块化的设计,将无线网络测试系统分解为各类独立的子系统,可以更加灵活并为运营商提供更多的选择。其中专业测试子系统-Pro是其中最为突出的,本详细介绍。

  专业测试子系统相对其他子系统,其功能最全面且最先进。通过该子系统的测试,运营商可以准确掌握网络出现问题的原因,网络运行的效果,并满足网络维护等各方面要求。

  该系统的设计分为前端设计和后台设计。前端设计是设计测试系统接收和采集数据的模块。前端模块可以测试基本的语音和采集数据业务,通过设计良好的人机界面(类似Microsoft Office布局),通过多种方式直接展现给现场操作人员各种测量到的数据,供操作人员判断。按照之前的设计原则,前端设计有以下几点需要满足:⑴操作界面简单易上手;⑵能够支持目前国内外主流的网络制式(例如GSM,GPRS等,包括各类2D,3D制式),通过功能模块化的设计,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⑶并能够正确译码空中接口的采集数据。⑷能支持手机或PC等各类接收终端。⑸能够适应不同的网络制式且具备相应的展示功能。⑹能够支持基站内数据导入和分析,并可以支持多数据表显示。

  后台设计则是对前端采集到的测试数据进行后台分析统计的模块。尽管前端也具有一定的分析功能,但其主要功能是采集数据并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因此有必要设计后台来对前端采集的数据进行优化分析处理,为网络建设提供参考。

  针对不同的网络制式,后台要进行个性化的计算分析,提供相应的分析报告。后台内置了高效的数据显示、分析和统计模块、帮助客户详细了解网络的运行特点、以及进行网络诊断帮助客户网络维护,提高客户的分析效率。后台还能进行基于GIS模块展现支持各类地理信息,满足各种应用需求。同时,后台通过良好的界面设计,可以完整展现分析和测试得到的各类运行参数。另外,后台还能对基站小区内的信息进行自动化处理,帮助客户直观了解网络的运行情况。

  测试平台依据专业测试子系统-Pro后台,进行创造性的再设计,通过各类测试前端采集网络运行数据,并整合进客户自行设计的功能性产品所产生的数据,将所有信息打通形成数据链,对运营商维护网络运行提供基础。

  无线网络测试平台的设计特点在于设计中整合各子系统的重点模块,应用相当广泛,在满足使用情况的同时缩减开发开支,并极大的方便系统维护和更新。

  相比以往的无线网络测试平台通常局限于某种测试接口,不能满足测试人员分析多个接口的需求,因此给无线网络测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并降低了使用效率。该无线网络测试平台可以实现数据所有网络共享和并行监控,从而帮助客户发现和解决问题。

  并且该无线网络测试平台还整合以往的实践经验,能够智能判断较基本问题并提出建议,并初步自动化分析故障,帮助提高测试效果。

  无线网络综合测试平台为无线网络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⑴可以集中化处理各类网络运行中的问题;⑵进行各种数据的对比分析和有针对性的提供解决方案;⑶通过功能化的设计降低技术人员的使用门槛。

  [1]程方,壬鹏.现代网络测试技术发展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8.57-60.

  [2]唐兴.移动通信技术的历史及发展趋势[J].旺西通信科技.2008(2):16-20.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