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至18日,以“创新预见6G未来”为主题,由国家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和总体专家组指导,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
期间,中国移动首席科学家、副总工程师王晓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6G研究正处于标准化前期需求定义阶段。从4G到5G/6G,移动通信网络向支撑产业互联网范式变革。5G通过服务化架构SBA的创新,以“搭积木”的方式实现网络功能可扩展、业务可生成,真正开启了IT和CT深度融合的设计,让移动通信开始向赋能千行百业的“平台化网络”演进。而6G,将是再塑网络新价值的契机,移动通信将进一步深入服务于信息的全生命周期中。
王晓云指出,6G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新高地,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加快6G研发,各国政府、企业、学术界纷纷投入巨资开展6G技术研究。当前,6G研究正处于标准化前期需求定义和关键技术突破的关键阶段。
一是技术需求日趋完善的阶段,后续ITU还将进一步制定面向6G候选技术评估的最小性能需求指标,并作为衡量6G候选技术能否正式成为ITU 6G标准的尺子。
二是关键技术逐步收敛的阶段,哪些技术可能成为后续6G标准的技术仍然存在不确定性,需要业界协同攻关遴选并加快推进形成技术共识。
三是变局中推动全球标准统一的阶段,避免技术和标准的分化,坚持推动形成全球统一6G 国际标准,构建开放共享的健康产业生态,仍然是全球产业共同努力的目标。
同时,她也表示,ITU-R发布的6G框架建议书提出的6大场景和15大能力指标不是对单点技术的要求、而是对网络系统性的要求,源于网络,最终也要落实到网络中去。6G的关键技术主要可以分为“网络架构”、“无线大重点技术方向。
在网络架构领域,新型网络架构,包括全服务化设计、分布式自治、智简网络等,实现智慧内生、算力感知,对外提供平台化一体化服务;内生安全,构建主动免疫、协同弹性的6G可信内生安全体系,实现服务的安全提供;空天地一体,提供广域连接、立体覆盖。四是数字孪生网络,实现网络的低成本试错、智能化决策、高效率创新。
在无线通信领域,超大规模天线技术,扩展空间纬度、成倍提升系统频谱效率;空口AI技术,在无线通信中引入AI能力,进一步优化网络性能、降低网络开销;新型无线传输技术,包括新型编码与多址、语义通信等技术,为用户提供沉浸化性能和海量连接能力等。
在无线组网领域,异构融合组网,将毫米波、太赫兹、可见光等新频段与传统通信融合,研究无蜂窝组网架构,形成高性能网络;网络化协作通感技术,赋能网络从传递信息到感知世界的重大变化;新型无源物联网,实现物联网低成本、低功耗、易部署。
从2G到4G,产业界更加关注无线空口和组网技术的演进;但从5G开始,可以看到,网络架构成为关键环节。
王晓云指出,网络架构将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发挥更重要作用。从系统论的视角分析,通信网络的演进可以被视为一个复杂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其中目标任务的变化是推动网络架构的不断演进的关键,每一次任务的跃变都伴随着通信网络的重大变革。
6G架构存在三大特点,一是“平台化、服务化”,将在SBA的基础上开展继承式创新,拓展“服务”理念的深度和广度,在向全服务化方向演进;二是多要素内生,支持通、感、智、算、安等多要素融合是根本需求;三是至简,网络架构需要持续简化来提升效率。
其难点包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多要素之间的协同;能力提升和至简效率的均衡;灵活和可靠的均衡,进而通过“平台化网络”让用户泛在、按需的编排和获取各类网络能力,让6G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底座。
王晓云表示,中国移动勇担移动信息现代产业链链长,一直在网络架构方向重点投入,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引领5G、6G网络架构发展。5G时代,中国移动在3GPP牵头了5G网络架构的设计和标准制订,提出了服务化架构SBA并推动其成为5G核心网的基础架构。面向6G,中国移动作为我国IMT-2030(6G)推进组网络技术组的牵头单位,联合产业界合作伙伴,积极在6G架构及关键技术的研究、原型研发与验证等方面推动相关工作。
据王晓云介绍,中国移动在业界首次以“平台化、服务化”为目标,并且系统性提出“三体四层五面”的6G网络架构总体设计,以全球最大的5G网络部署运营经验出发,给出了面向未来的6G架构设计;为支持多要素内生,中国移动提出并设计新型数据面等五面、提出分布式自治网络,并积极布局数字孪生网络等关键技术新方向;针对至简网络,中国移动还提出了网络结构“熵减”的理论,并且初步成果已经被国际一流期刊所接受。